府谷县王家梁村:在希望的田野上

16.06.2021  10:04

  “快看,前面有只狐狸!

  驱车前往王家梁的路上,对面山坡上出现的一只狐狸让张乐很是开心。他作为这个陕西最北端村子的驻村工作负责人已经4年,对于任何能够证明当地生态改善的事情都不愿放过。

  “以前黄沙漫天的时候哪能看到这些野生动物,这些年村子周边山坡越来越绿,野鸡、野兔、狐狸都开始出现,说明我们的生态越来越好了。”张乐说,“以后村子的发展,就得靠眼前的这一片青山绿水。

  当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陕西最北端——王家梁村风光。(通讯员 吕小慧摄)

  北纬39°35’06",东经111°07’45" ,这便是陕西省最北端王家梁村的地理位置。该村是榆林市府谷县古城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三面都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下辖的地区接壤——北面是沙圪堵镇庙壕村,东北面是薛家湾镇长滩村,东南面是龙口镇台子梁村。

  “除了本村之外,整个三秦大地都可以称为‘陕南’。”这是2017年本报记者到王家梁村采访时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彼时,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不久,脱贫攻坚早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深入人心。王家梁村也沐浴在春风中,蓄势待发。如今,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记者再次来到王家梁村,实地探访当地百姓的幸福新生活。

  “过去几年,村上彻底变了样。”65岁的李占清说。李占清打小就没有离开过王家梁村,对于这里曾经的贫穷与落后深有体会。“20世纪90年代,有两个事情令我印象深刻,一是我们家吃上了白面馒头,二是我们村终于通了电。

  2016年,府谷县拿出2000多万元为王家梁村及周边村庄建成了一条宽5米、长33公里的通村水泥路,这条路被乡亲们称为村里的“生命线”。李占清说:“现在路修好了,无论是去北边的内蒙古准格尔旗,还是去陕西这边的府谷县城,都方便了不少。

  

  四月,王家梁村到处都是盛开的海红花。(记者 张权伟摄)

  以通村水泥路的贯通为标志,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王家梁村因时代发展,迈入了发展快车道。

  4年前,村上的负责人曾告诉记者:“我们村耕地很多,有5900多亩。但过去村民们对政策不明了,害怕土地经营权流转出去以后承包权慢慢也就没有了,所以宁愿撂荒也不愿意流转。

  4年后,王家梁村党支部书记李政说:“2018年,村上在上级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大家放心地流转了土地,村子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4年前,村上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村里的村民中有近40户走上了发展养殖业的道路,全村人均纯收入约为9600元。

  4年后,外出闯荡的年轻人开始回乡,村上也分别在树坪自然村建成百亩山地苹果园,在樊圪洞自然村配套建成山地苹果冷储保鲜库。今年千头湖羊养殖基地即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成,村民的人均纯收入早已破万元,正在向着2万元的目标进发。

  4年前,村民们都认为海红果是个好东西,而王家梁村自然生长的海红果树如果能充分实现它的价值,肯定能让村民的收入再上一个新台阶。

  4年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王家梁村大力发展以海红果和大扁杏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目前,全村种植经济林果总面积3000余亩。其中树龄200多年的海红果“树王”饱经风霜,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推动了当地乡村特色旅游发展。

  “真不敢相信,短短几年,当年的梦想就变成了今日的幸福。”李政说,“我们这样一个偏远村子,现如今参与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百分之百,村民都能按照政策享受医疗报销,60周岁以上老人都能享受到养老金。

  党员是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主心骨

  

  驻村工作负责人张乐(右)经常去群众家里拉拉家常,了解情况。 (记者 张权伟摄)

  2018年,李政下定决心回到家乡,带领村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当然,这个决定并没有得到包括家人在内的许多人的支持。毕竟那时候的他已经离开村子16年,在外打拼出了自己的事业。但李政还是决定回来,只因为当年的梦想。

  1997年,作为村里屈指可数的高中毕业生,李政像父亲一样当上了乡村教师,任教于当地条件最为艰苦的一所小学。那时候,他的梦想是通过教育改变下一代的命运,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村子彻底摆脱贫困。然而,那时穷苦的生活环境让村里的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随之而来的便是学生人数的日益减少。

  2002年,当学校的人数降至个位数时,李政选择了离职,去往邻近的准格尔旗发展。“人走了,但我的心一直在老家这边。”李政说,尽管后来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好,但他却始终放心不下村里,最终他想明白了,自己的家乡终究得靠自己去建设。

  也正因为如此,当老家的村民提出想让他带领大家伙儿一块干的时候,李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2018年,在村民的支持和党组织的信任下,身兼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李政正式接过了王家梁村脱贫致富的大旗。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4人——大部分为60周岁以上人员,农业生产效益较低,面对王家梁村的现实村情,李政选择从班子建设和培育致富带头人做起。

  “无论何时何地,党员都应是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李政说。在他和上级党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王家梁村党支部近年来共发展年轻党员3名,现共有党员24名,其中女党员2名,大专文化程度党员6名。

  面对村里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现状,李政尽可能地引进一些种植大户或农业龙头企业,建成了一支由党支部、致富带头人等为发展核心的团队,规划了“党支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股民”的产业发展模式,全民参股,按股分红,建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产业运行机制。

  看到李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执着,作为驻村工作负责人的张乐非常感动。驻王家梁村4年来,他早已将这里视为第二故乡。记者跟随张乐行走在村上,村民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邀请他去家中做客。

  “说实话,刚来村子时觉得这里很落后。”张乐说。2011年,警校毕业的他被分配到府谷县司法局工作。那时的他,尽管也会因为工作关系去府谷的农村,但对农村工作并不精通,对农业和农民更是缺乏了解。直到2017年,由组织上选派,张乐来到了王家梁村。

  在此之前,在王家梁村驻村的是古城镇组织委员杨利。杨利和群众打成一片,为张乐打下很好群众基础的同时,也让张乐倍感压力。来到村上后,在杨利的带领下,张乐走访了村上的每一户。“深入了解之后,我感受到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张乐说。

  如果说李政的工作方向是带领群众致富,那么张乐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服务群众和凝聚群众。群众的庄稼遇到病虫害了,他会第一时间联系县上的农技中心予以解决;群众生病需要就医,他不仅会开着自己的私家车去接送,更是主动协调解决合疗的报销问题;群众邻里间有了矛盾,他便把两家人请到一起坐下协商解决,做到矛盾不出村。

  张乐说:“对群众好了,群众才会相信我们党,党的政策才能得到最好的贯彻;群众之间关系好了,我们才能凝聚起脱贫致富的最大合力。”近年来,王家梁村制定了村规民约,通过举办道德大讲堂,评选精神文明五好家庭、孝媳孝子、诚信公民,树立脱贫典范,设立红黄榜,村风民风有了大变化。

  村里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宽

  

  村民李占清依靠发展养殖业走上了小康之路。(记者 张权伟摄)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李政和张乐的团结协作下,王家梁村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尤其是早前从王家梁村离开的村里人,他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李埃牛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同样在外创业有成的李埃牛决定返乡,56岁的他在老家王家梁村开始二次创业。李埃牛说:“村上一直想成立合作社,但一是没有资金,二是王家梁村是个山村,土地也不规整,机械化作业施展不开,想要发展集体经济并不容易。

  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给王家梁村集体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在政府的扶持下,王家梁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建立了135亩苹果基地、30亩育苗基地和200万吨的冷库,为发展果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今年,我们村将要建成一座存栏量1000头的养殖场,不仅能进一步夯实集体经济,更重要的是能带动村民一道发展养殖业,带动他们不断增收致富。”李埃牛说。

  相比于李埃牛的返乡,周奋义更关注“出乡”。“80后”的他是村上最早回来的一批人中的一员。2009年,外出没几年的他便看到了家乡发展养猪产业的优势:地广人稀,远离污染源,对面的内蒙古还有大量的屠宰场。

  “留在家乡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受穷,只要路子对,在哪里都有创业致富的可能。”周奋义说。在发展养猪产业的过程中,有一件事他没有预见到,那就是随着他的养猪场规模不断扩大,饲料需求不断增多,村上原本滞销的玉米变得不够用了。全村的玉米产量,现如今还不到他养猪场用量的一半。

  “去年仅收购玉米这一项,就给村民带来30万元以上的收入。此外,想养猪的村民也不必再舍近求远去外地采购仔猪,去年我这个养猪场就给全村提供了100头仔猪。”周奋义说。

  对于王家梁村的未来发展,张乐和李政相信一定是发展海红果产业。海红果是一种富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的水果,被誉为“果中钙王”。府谷县是“中国海红果之乡”,目前海红果种植面积达5.1万亩,年产量约4万吨。

  王家梁有一棵200年以上树龄的海红果“树王”。这个“树王”长在一个沟槽平地中,占地半亩多,主干大部分在地下,裸露部分直径约2米粗,上分4个枝杈,各枝直径有1米多,再上又形成了高大的伞盖。此树年可产海红果1000余公斤。

  4月27日,王家梁村举办了第四届海红花观赏节。大批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来此采风创作、拍照留念;鲜海红果、海红果干、杏干、桃干等农产品和当地特色风味小吃引来不少游客驻足品尝、购买,当地村民又多了一条致富路径。

  李政说:“王家梁村的发展充分证明,激发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对人民群众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至关重要。

  记者手记 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在陕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王家梁村,记者听到村民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

  过去几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在驻村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王家梁村彻底告别了贫困,迈入了新生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脱贫基础更稳固、成效更持续,是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王家梁村采访的日子里,记者听到了来自基层的很多心声。村民李占清的愿望是村子有敬老院、养老院,村子里的留守老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致富能人周奋义的愿望是政府加强养猪产业的宏观调控,避免市场大起大落影响到养殖户;村党支部书记李政的愿望是尽快修通村上的产业致富路;驻村工作负责人张乐的愿望是加强村民们的种植技术培训。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在今后农村发展中,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记者 张权伟)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