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托起农民增收的新希望——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回眸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民收入实现快速增长。
201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及服务业实现总产值197.63亿元、增加值113.66亿元,年均递增率分别达到9.57%、9.81%;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0775元,比上年增长10.2%,增速超过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延安市经济稳定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广大农民充分分享经济增长成果,农民收入增长跑赢GDP和城镇居民收入。2015年延安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2%,比GDP增速的1.7%高8.5个百分点,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速的8.3%高1.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速位列全省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全省530元、高出全国增速约2.3个百分点。
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捷报,真实记录着全市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
苹果蔬菜成农民增收利器
“我们家的果树,从两天前就开始落果,今年产量不错,湖北的果商上个月就全部预定了,每斤2.5元,这不到12亩地,就可以收入10万元,这还是苹果受了轻微雹灾的收入,比外出务工强多了!”黄陵县隆坊镇回乐堡村果农吉旭民一边张罗工人忙着采摘苹果,边向记者介绍说,采摘后的苹果,将乘飞机销往全国各地。
在黄陵县,果业俨然成为该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支柱产业。据了解,黄陵县21万亩苹果挂果面积总产达到31.7万吨,预计产值13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15600元,果区人均果业收入20800元。
在安塞县镰刀湾镇罗居村的茄子大棚内,紫红发亮的茄子长势喜人。“今年茄子价格好,3个月卖了11万元。”安塞县镰刀湾镇罗居村茄子种植户鲍世伟告诉记者。
安塞县镰刀湾镇有13个村,村村都有大棚,全镇共有918座大棚,今年,镇政府帮助种植户对旧棚进行改造提升,又新建了58座标准新型大棚。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拿我这两个棚来说,就说以后不多卖,卖一块的价格,总共十六七万元也是绝对可以卖下的。”鲍世伟对自己的大棚销量充满信心。
“我们要在‘十三五’末使安塞大棚茄子种植面积占到整个设施面积的80%以上。”安塞县蔬菜局营销中心主任常玉兵告诉记者,照现在的发展态势,大棚蔬菜会和腰鼓、剪纸一样成为安塞的代名词。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苹果、蔬菜等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市农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刘小鹏介绍,全市13个县区全部列入省级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全市苹果面积达到345万亩,产量达273万吨。延安·洛川苹果品牌评估价值达55.73亿元。蔬菜产业以5条蔬菜产业带和环延安城“菜篮子”产品生产核心区建设为重点,9个县区列入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蔬菜面积达38万亩,产量121万吨,人均高出全省87公斤。以小杂粮为主的粮食产业面积302万亩,产量72万吨,人均产粮连续5年保持在450公斤以上。
龙头拉动农业产业再升级
走在我市的大街小巷,细心的人会发现,本地的农特产品越来越多。这些产品丰富了百姓“菜篮子”,深受市民喜爱,有的甚至走出我省,在国内市场上畅销。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本土品牌农特产品走俏,龙头企业功不可没。一些企业的产品还取得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国家、省级名牌产品。
近年来,按照打造百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洛川苹果、甘泉禽豆制品、宝塔区农畜产品、延川红枣、黄龙核桃、洛川畜产品、吴起羊产品、志丹农畜产品等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农产品保鲜贮藏库群。今年力争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8亿元以上。
龙头企业逐渐做大做强,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产业化水平得到不断提升。据了解,今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98家,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2549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155人,家庭农场495家,创建省级示范农场90家、市级示范农场249家,建立国内以苹果为主的农产品直销窗口138个。近日,对全市首批认定的84个“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专业村镇进行了授牌。启动建设省市级现代园区达87个,建成40个,带动发展县级园区79个,园区实现总产值19.6亿元,高出当地农民人均收入20%。
此外,全市农业支撑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乡镇建立了农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兽医服务机构,主要农作物良种化水平达到90%,主要农产品生产集成技术应用水平达到80%,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9.3%。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6.30%,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40%。与农业部相关司局先后形成了《国家延安苹果科技创新园区建设方案框架》《国家农牧交错带发展现代农业方案框架》;与西农大合作的7个产业试验站,取得显著成绩;中国工程院农学部将在延安建立院士工作站,对促进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必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