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粗放型发展模式进入“死亡倒计时”

27.05.2015  08:57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专题部署。从建筑业视角来看,《意见》通篇贯穿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生产方式必须实现绿色化的要求,都意味着建筑业必须加快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向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变。   《意见》明确将“绿色化”上升到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等高度,同步推进。绿色化就是在价值观念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要循环、绿色、低碳;在体制机制上,将资源节约、污染控制和生态保护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绿色、循环、低碳是实现绿色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据统计,在全社会能耗中,建筑能耗占到近一半,为46.7%。建筑业物质资源消耗占钢材的55%、木材的40%、水泥的70%、玻璃的76%、塑料的25%、运输量的28%。这些材料的生产需要冶炼、熔融、烧结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原料、化工原料,因而建筑业也间接消耗了大量的矿产和土地资源。在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建筑业首当其冲要承担这样的使命,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但从建筑业的产业地位和行业特征来看,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之路的任务却颇为艰巨。一是建筑业不仅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更是基础产业和富民产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500万人,建筑业企业79000余家,完成总产值15.9万亿元,占GDP比例约7%。这也导致了行业一直处于粗放型发展状态,转型升级步伐沉重。二是建筑业关联上下游50多个相关产业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   2013年年初,国务院转发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城镇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严格落实强制性节能标准”,并设定了“十二五”期间的量化目标:“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而从2014年起,国家在部分符合条件的城市率先启动了绿色保障房行动,以此带动全国建筑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全国城镇保障房中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比例将超过70%。截至2014年1月,全国已评出1446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16290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1342项,建筑面积为15014.17万平方米;运行标识104项,建筑面积1276.07万平方米。由政府推动的绿色建筑行动已在各地全面开展,建筑业企业如何从低端、高耗、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转型已经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转、如何更快地赶上先行者的问题。   《意见》的发布,让建筑业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转型中,企业要围绕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绿色建筑作文章。绿色建造,即在规划、设计阶段处理好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使建筑与自然和谐共融。绿色施工,即要大力推行建筑工业化,这是实现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式。绿色建筑,即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与自然和谐共生。而在此之前,树立绿色化发展新思维,将绿色化与企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调整企业结构,则是企业面临的首要任务。(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