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2014年9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以下简称“两年行动”),将质量问题的监管提升了高度、加强了力度。如何发挥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作用,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如何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建设涵盖建筑业各方主体的诚信体系,打造统一开放、法治规范的建筑市场环境,已成为新常态下建筑业人士需共同研讨的主题。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模式 多角度出发规范建筑市场环境
谈“两年行动”:目标整顿市场秩序重点在于“管人”
主持人:众所周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只有政府依法对市场监管到位,才能形成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企业才能健康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4年9月提出并开展了“工程质量治理两年活动”,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的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就为五方责任主体规范经营、诚信经营创造了大环境。首先有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总经济师王本明谈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两年行动的目的。
王本明: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浪潮,在这一轮改革中,重点是简政放权,确切地说是监管市场由事前监管逐步地转向了事中监管。在建筑业市场管理方面,体现为弱化资质管理、强化过程监督管理,具体表现是2014年《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的全面修编以及同年9月“工程质量治理两年活动”的开展。可以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是要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达到规范和整顿市场秩序的目的,表面上看两年行动的目的是抓质量、抓安全,实际上主要是加强市场规则、秩序的建设。
建筑市场有很多潜规则,具体操作过程中没红线、没底线,两年行动的开展等于给建筑市场开出了负面清单,把违法的转包、分包、挂靠等行为设为建筑市场的红线、底线,任何企业只要触碰了就会受到处罚。同时,两年行动也为建筑业全面改革提供了很好的抓手,比如说在两年行动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而“五方主体责任”的提出就为下一步行业依照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依法治理提供了很好的抓手。也就是说,建筑业将通过两年行动在未来两年间进一步加大依法治理的力度。
目前,国家正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李克强总理要求“十三五”规划必须实现“发展规划和改革规划”同步编制。那么,我们通过两年行动所发现的诸多问题,也要在改革规划中予以策划和实施,这也是两年行动的另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大家应该已经发现,两年行动的重点在于“管人”,无论是五方主体责任的强化还是产业化水平的提高,抑或是监管形式的创新、人员素质的提高等,都在强调对“人”的监管。
工程质量监管应当从源头入手
主持人:2014年有一个重要的新名词是“新常态”。对于建筑业来说,在新常态下,建筑业必须重质量、调结构、依法经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下面有请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副总工程师张柏琰谈一谈工程质量监管问题。
张柏琰:关于质量监管,国家的顶层设计正在逐步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出台了新的指导意见,但如何落实到企业层面,完整的监管模式尚未定型。从促进企业发展角度来讲,我们按照“环境三分法”(社会环境是大环境、行业环境是中环境、企业内部环境是小环境)来看待问题,在新常态下,大环境没法改变,但是涉及到企业自身的“中环境”理论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007年,我们曾总结出企业发展的四大问题,这也是目前建筑业普遍存在和关注的问题。在此,我也想提出来,供有关部门参考。
1.项目经理的“名义化”,即项目经理并没有真正的决策权,项目副经理——背后的老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决策者。
2.市场“无序化”,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最低价中标。最低价中标制度是工程质量问题的源头,如果这项制度不改变,建筑工程的质量治理无异于缘木求鱼。值得庆幸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另外,定额人工单价严重滞后于市场人工单价的情况多年来一直没有改变,这是建设主管部门可以直接管理的事情,但是在目前农民工平均工资普遍高于100元/日的情况下,定额仍然只有30元/日左右。企业出现的亏空从哪里补,这是值得主管部门思考的问题。
3.企业“空壳化”,企业无钱可赚,养不起工程质量、安全管理需要的优秀人才,垫不起工程资金,只能靠挂牌子收管理费用,以致于积贫积弱。
4.企业培训“形式化”。为了避免企业培训的形式化,我个人建议采用“三分法”:一是给进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提供免费、基础的培训。二是“职业化培训”,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职业化培训是提高个人职业技能的手段,因人而异,应当收费。三是对于高级技师的培训,可以收高额培训费。高级技师的培训是必要的,这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动力。
履行质量责任,企业需明确源头责任主体
主持人: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处于市场弱势地位的施工企业该如何履行质量责任,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下面有请施工企业的代表,中国江苏国际经济技术合作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江国际”)总经理、党委副书记薛乐群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薛乐群:今天的议题是加强监管、规范行为,这对企业来说相当重要。30多年来,建筑业受益于改革红利、人口红利,取得了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法制不健全。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在却成了腐败的源头;监管提了这么多年,建筑市场依然有很多不讲原则的行为。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源头就是法制的不健全。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建筑行业也必须依法整顿、监督建设市场。依法治理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市场的秩序、维护市场的公平,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要履行自己的责任,就要保证工程质量、安全,要对国家、对社会、对老百姓负责。
二是市场秩序混乱。对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的关于加强质量治理、“明确五方主体责任”的要求,我认为很好,但是还需再提升、再完善。例如,一个工程实际上的负责人是企业领导,并非项目经理。另外,在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的基础上,要明确源头责任主体。建设单位是项目的所有者,应该承担核心责任。
三是企业管理不到位。在施工企业内部、在落实其责任主体问题上,首先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树立全员的责任意识;其次需要加强制度和内容体系的建设;再其次,要加大质量、安全检查力度,防范风险;最后,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出现的问题,都和企业自身管理不到位、检查不到位、处理不到位有关。除了管理要到位,企业也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要加强内部的信息化建设,强化有关项目、人员具体的管理办法等。也就是说,企业内部要加强自律,以便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相呼应。
从“三个一”的监管目标谈建筑市场如何建立诚信体系
主持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两年行动中明确提出了2015年底建筑市场要实现“数据一个库,监管一张网,管理一条线”的“三个一”信息化监管目标,这对于打击建筑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建设涵盖建筑业各方主体的诚信体系,打造统一开放、法治规范的建筑市场环境来说,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下面有请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总经济师王本明谈谈对“三个一”监管目标的理解。
王本明:近年来,无论是资本市场、金融机构,还是行业协会、认证机构、评价机构对工程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都十分全面而认真。但是对于这些评定结果,由于没有联网,没有互联互通,并没有真正实现资源有效共享。这既增加了企业在信用等级评价方面的成本,又使得资源共享水平大大地打了折扣。所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出“三个一”监管目标,在未来可能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网络,把所有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实现互联互通,这样才能更准确、更公正地评价一个企业的信用等级。这个工作的实现,寄希望于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给予的强有力的支持。
主持人: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市场环境,作为市场监管者的代表,有请张柏琰谈谈在市场环境改善方面的心得。
张柏琰:我是一名普通的工程师,市场监管也是职责所在。因此也经常思考行业监管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监管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使市场有序化。刚刚王本明总经济师谈到了“三个一”的监管目标,这是很好的概念,如果能做起来,整个市场都会受惠。
另外,从施工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内部也要有完善的诚信评价机制,必须建立健全对内部所有分包单位、劳务单位的全面评价制度。这一体系的建成,首先依赖于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借重政府部门的力量,使诚信体系与法律结合在一起,这样诚信体系才能建立起来,才能有保障。(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