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与阅读

02.11.2014  13:59

  张爱玲随意阅读,看似不拣择,其实是非常“有营养”的读书方式。

  张爱玲过世后,她的遗嘱执行人林式同开了份遗物清单给宋淇,上面除了家具、衣服、来往信件、作品手稿、照相之外,最后一项,简单的只写:“书籍”。

  张爱玲是写书的人,她的读者分布全球,有无数人家的书架上放着她的书,可能还是全套的。但是她自己,似乎没有“书房”或“书架”这种东西。至少她的任何照片或文字里,没有提过她自己藏书汗牛充栋。

  张爱玲不是不阅读的人,除了《红楼梦魇》,专谈书的就有《谈看书》和《谈看书后记》,这两篇加起来也有5万来字。里头谈的,虽然以《叛舰喋血记》为主,但也旁及其他许多书。从这些文字看来,张爱玲的阅读是杂食性的,或可说:她之阅读,好像不在乎有没有“营养”,随手抓来,看出兴味便读下去,没兴趣就放手。她晚年若是活在台湾,我猜她一定会看八卦杂志。因为阅读于她不是严肃的事情,可能随看随丢。这所以她的遗物里“书籍”不多。 

  我近年来,对于“阅读”也有相似的看法。总觉得对待读书,宜用“见大人则藐之”的心态。管他什么了不起的书,看的时候还是要带点挑剔,要把书这玩意当作是取悦我们的,看得不高兴不欢喜就别看了。阅读应当是开心的事,是有吸引力的。我们在书里头发现别人、发现自己,发现另一个世界,如果一本书,不论多么伟大,读上去很闷的话,那就不该看,至少是,这本书能够“取悦”你的时候未到。

  我很感谢自己生于当今时世,从来没有哪个时期,有这样多丰富的出版物,有这许多有趣的,荒唐的,乖谬的,充满奇思异想,古怪经验的书籍。但是有时真是觉得太多了,就算是那些我真正有兴趣,渴想一读的书,也觉得无穷无尽,这辈子肯定是读不完的。

  这时候就总是想起张爱玲,她在过世前舍弃了许多东西,但是留下了几本书。是什么书其实不重要。她可能已经不阅读了,而身边的书籍成为符号,代表她。人世的牵连,代表着她曾经阅读别人,因而阅读了自己。(袁琼琼,文章摘自新加坡《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