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基地,持久生命力从哪里来
今年6月,首届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在青岛东方影都大剧院开幕。作为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主会场,东方影都展现青岛百年电影历史,汇聚各国电影文化,积极向世界点亮城市电影新名片,闪耀着独特而灿烂的文化风采。
随着影视行业发展的持续升温,我国影视基地建设高歌猛进,大大小小的基地园区总量已有数千家。与少数运行成功的影视基地比,多数基地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如何破解可持续发展困境是多数影视基地面临的一大难题。
上海车墩影视乐园风光。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一个影视基地的横空出世
【案例】今年4月,历时4年零7个月建设,总投资50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竣工落成。作为在中国电影工业化道路上的“生力军”,青岛东方影都不仅硬件设施一流,还营建了全产业生态链。在业内看来,这一项目填补了我国重工业电影的空白,对青岛市创建国际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级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区,以及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为这一宏大项目提供设计服务的则是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
“这一基地涵盖了世界最大的1万平方米摄影棚和室内外合一的水下摄影棚,制作区规划49个高科技摄影棚,成为中国首个能为全球电影制片人提供全方位制作服务和首个唯一符合国际标准的影视制作基地,获得英国松林认证,将成为青岛市影视经济发展的载体、世界级影视产业项目。”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何建平介绍说。
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全球电影市场增长的主引擎。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高达202.17亿元,刷新纪录。然而正向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迈进的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
游客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拍照游玩。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目前,电影工业的粗放以及技术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产业未来的发展格局,加速中国电影工业的现代化进程,已成为业界共识。由此,东方影都给中国电影工业带来的提升显而易见。
“如果说2008年落成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是中国新影视基地的开山之作,奠定了第一代影视基地的标准和规范,那2018年落成的东方影都,则是中国影视工业的全面升级和进步,成为第二代产品的代表作。”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副所长康玉清指出,这一项目标志着我国影视制作基础设施,在规模数量、完整度、规划理念、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全面领先于世界。
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道路上,从“制造”到“智造”,科技的更迭和智慧的升级,离不开技术和艺术的双剑合璧。“目前中国电影相对偏粗放的模式已难以满足当下的精细化生产。工业化通俗讲就是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通过引入各行各业的专家型人才,建成一条运转平稳的流水线,进而带动影片生产效率和品质的提升。”清华大学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说。
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资料图片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副所长黄淑明介绍,东方影都包含了40个标准摄影棚、世界最大固定水下摄影棚、世界最大水面拍摄水池以及世界最大的2万平米后期制作设施,“更为关键的是,很多技术和标准都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出来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
“电影产业资源是需要聚集的,东方影都建成以及青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电影之都’后,青岛会成为继北京、环上海地区之后另外一个中国电影产业的聚集区。”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所长潘国林说。
【故事】惊蛰是《画皮》《寻龙诀》《战狼2》等影片的水下摄影团队,在团队负责人贾浩看来,在东方影都这样一个大型的专业水池拍片,比租用泳池或者其他的水池拍摄更加便捷高效。“我们接下来好几部水下戏都会在这里拍,包括《封神三部曲》我们也正在谈。这个池子的规格、水循环系统、加温系统等都很健全,还是比较方便的。”贾浩说,“比如泳池里面演员是睁不开眼睛的,要戴泳镜,但这个水池已经调好了酸碱度,演员在水下更方便睁眼,而且会保持30多度的恒温”。
青岛东方影都基地落成。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而这样的最大水下拍摄设施,设计起来却并不轻松。
“水下摄影棚对水质的要求、防腐的要求、滑轨固定等要求很高,技术设计经过三个多月的反复打磨,最终通过了松林公司的认证,目前全球仅有4家影视基地获其认证。”黄淑明说。
作为一种与文化、旅游和城市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近年来影视基地的建设正在急速扩张。由于大部分影视基地在建设之初就缺乏明确的定位和完整的发展模式,尤其在如何运用当地资源发挥自身特色方面缺少切实可行的计划,因而出现了不少影视基地内的人造景观和基础设施高度雷同的现象。
“其中,能不能用创意和设计提高中国影视基地建设的标准,是我们在设计中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从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基地到河北大厂影视小镇,我们的设计都参与其中。正是有着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院展现了影视设计的‘国家队’的实力。”何建平说。
专家指出,在激烈的竞争中,走差异化道路、打特色牌是众多影视基地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很多影视基地的高投入未能换来高收益,建成的场景全年接待的摄制组数量屈指可数,偌大的基地仿佛成为摆设。可以说,这样的发展方式只学到了影视基地的“形”,而忽略了以文化内涵为根基的影视基地的“神”。
“影视基地建设应坚持差异化,避免风格雷同,以满足不同场景需要。各地方政府和企业在规划建设影视基地的场景时,更应采取互补式发展的策略,避免同质化带来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潘国林说,东方影都走了一条既不同于好莱坞,也跟横店、怀柔等国内影视基地错位竞争的路子。它以电影业上下游贯穿的方式,试图用大手笔打通全产业链。在东方影都项目中,运营公司在设计中提前介入,就基地未来运行定位进行了提前谋划,这对项目日后的运营意义重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影视基地属于高投入、回收周期长的行业,很多影视基地建成后,由于缺乏后续资金投入,长期没有改造,也没有进行相关旅游产品的开发,对剧组和游客的吸引力不足,最终陷入发展困境。
“实现中国电影工业化需要更多的类似于东方影都制作区项目的引领。只有政府、国有大型影视集团和有实力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一起努力,中国电影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之路。”潘国林说,中国电影工业化和影视基地的发展光有硬件还不够,软件也需要跟上,当然这需要漫长的过程。
实现多元经营和聚焦主业的平衡
【数据】近年来,中国影院和银幕数保持较高增速,院线规模不断壮大。据国家电影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内地影院9965家,银幕总数达到54165块,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不断成熟,目前已形成包含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宣传营销、播出发行和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在此背景下,影视基地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单纯提供场景,而是要形成向产业各个环节延伸的全产业链。
在这种背景下,影视基地不仅要着力于为影视剧作品的生产制作提供全面服务,如道具、服装、影视器材和群众演员等,更开始在发行渠道、金融服务、企业注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有分析人士指出,与迪士尼、环球等影视娱乐综合体相比,中国电影产业链的中后端开发还缺乏“长尾效应”。目前,国内并不缺乏影视基地,但大半影视基地缺乏资金而且收益欠佳,其中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是最大的硬伤。
对此,曾在美国拍摄《唐人街探案2》的导演陈思诚颇有感触。他认为,美国电影市场是全球市场,票房收入在电影产业总收入中只占一小部分。中国电影人应该思考,如何利用电影IP价值,做好更大外延的内容,那是真正的蓝海。“随着票房天花板离我们越来越近,下一步应该考虑如何利用电影的工业化,让电影产业更加蓬勃发展。”陈思诚说。
基于此,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基地同时主打国际影视基地和数字后期制作两张王牌,在影视制作全产业链上下功夫。
“针对目前国内创客氛围越来越浓的现状,东方影都还建有集影视文化金融、影视艺术交流、影视制作技术三大平台和影视文化培训、影视创业创新两大中心的创客中心,该新型创客中心不仅服务影视制作、后期类企业,也将吸引众多动漫、游戏等中小型企业入驻,培养和构造更具多元性的泛娱乐影视文化生态圈,着力建成影视创新企业的加速器。”黄淑明说。
“要大力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化水平和市场运营能力。通过透明、高效的影视工业流程进行加工生产,通过健康规范的影视市场体系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量规模,提升经济效益。”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说。
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伟认为,为延伸产业链,影视基地可以从制作环节向两端延伸,“向上”可以将影视基地建成内容研创基地,并搭建融投资平台;“向下”可以建成节目交易平台,以寻求盈利模式的多样化。此外,还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共同构筑资源共享、互补的产业环境,也可以与周边地区的影视基地联合成为产业共同体,共同做强区域影视产业。
“电影工业化最终是要营建一个全产业生态链。”何建平表示,一流的技术平台,完善的产业链条,专业的制作流程,国际化的服务水平,这四方面平衡发展,中国才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东方好莱坞。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