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职场性别枷锁 让“她”和“他”因热爱而发光

08.03.2023  11:32

  “妇女能顶半边天。”越来越多的女性闪耀在各行各业的舞台上,性别职业壁垒也在逐渐打破——穿梭在大街小巷的“骑士”,可能不是“小哥”,而是“小姐姐”;细心帮你打针输液的,可能不是女护士,而是温柔与坚毅并存的“暖男”;在高耸的塔吊上挥洒自如,为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的可能不是“大叔”,而是“大婶”……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性别“刻板印象”早已不是桎梏个人发挥力量与价值的枷锁,“”和“”在职业选择上越来越多元。

  根据最新《中国职场性别薪酬差异报告》,女性从业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渗透率在2021年出现增长,更多人开始走出“女性主导”型职业,探索更多的职业机会。以高级管理、技术研发、产品开发为代表的高收入职业,女性从业者占比增长了2.4个百分点;在互联网技术、研发类等传统印象中男性主导的岗位上,女性比例上升至19.5%;在装修、市政建设、仓储物流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职业类型中,女性求职者的比例同比增幅超过了5%。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外卖骑手里女性占比已达16.21%。

  男性也开始撕掉标签。在医疗护理、美容保健、消费品零售等以女性为主的行业领域,男性从业者比例均提升。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护士队伍人数达到501.8万人,男性护士的比例在不断提升,占到了3%。

  新时代,每一位男性和女性都可以迎来体现自身价值的高光时刻。无论“”和“”,都应该勇敢定义自己的人生。在面对职业选择时,打破世俗眼光与职业偏见,遵从于内心,根据喜爱选择职业,立足于各行各业,奋斗不屈、开拓进取。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来临之际,我们推出这组报道,向身边每一个不被刻板印象定义的“”和“”,致以深深的敬意。祝福每一个独立的你,都如光般闪耀,活出理想模样。

  记者袁玥

  女飞机维修工程师

  看到航班平安起降很有成就感

  张倩(左一)和同事一起做机下检查

  说起民航航空维修工程师这一职业,许多人想到的画面都是一群精于机械知识的“硬汉”奔波于机坪上,殊不知,维修工程师这个群体并不全是男性的天下,在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维修工程部,就有一位女性维修工程师——“90后”姑娘张倩。

  出生于1993年的张倩,2017年从西安航空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毕业,随后,她入职一家航空公司从事行政工作。由于一直心怀蓝天梦,想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她毅然回到家乡陕西,于2020年顺利进入长安航空公司维修工程部。

  3月6日,记者来到长安航空见到了张倩。万绿丛中一点红,维修工程部22个工位上坐满了男工程师,张倩是唯一的女维修工程师。

  “维修工程部就像飞机的‘医生’,要定期对飞机进行‘日常问诊’。”张倩告诉记者,由于目前她的一线工作年限未达3年,还无法独自完成维修工作,必须跟随资深工程师一起进场,对飞机进行航后、航前、过站日常维护和维修检查。

  上午10时,张倩紧盯着手机核对航班预达时间,在降落前40分钟,她穿上反光服、扎起马尾,坐上摆渡车来到了机坪。做好准备工作后,张倩和另一位维修工程师开始进行机下检查。

  “全温探头无堵塞和明显损伤;迎角传感器完好……”手持8页的检查工单,需要检查的内容有近200项,每一项她都要逐一确认,丝毫不敢懈怠。

  “通常情况下,完成一次航后维护检查工作需要4个小时左右。”张倩说,任何一个检查步骤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面对琐碎专业的维修检查等工作,张倩并不觉得枯燥。看到来往航班平安起降,她觉得很有成就感。

  真正身处其中才能意识到,男女在体能方面的确有差距,但是这并没有成为张倩成长路上的绊脚石。为了不落后,她就从查资料、做标记、认部件开始做起。“作为女孩子,耐心、细致是我的一大优势。”张倩自信地说。

  夏天机坪地表温度超过60摄氏度,冬天有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还需要搬上百斤重的轮胎……维修检查不仅需要在风吹日晒的环境下作业,且专业知识庞杂、技能水平要求高。为考取航空器维修人员执照,张倩利用近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学习,攻破了电工基础、空气动力学等多个科目。

  张倩说,未来,她准备学习发动机管理工程师的相关知识,继续挑战自我。

  文/图记者雷杰见习记者孙嘉敏

  女数控车工

  和火箭发动机打交道是挺骄傲的事儿

  刘庆正在操作机器

  站在数控机床前,刘庆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她正在加工的是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的喷嘴。“这个零部件的误差非常小,要求在0.003毫米,所以我们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材料特点、工艺规程,设置相应的程序参数,根据需要不断优化参数,提升工艺水平。”刘庆告诉记者。

  作为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35车间里唯一的一名女数控车工,刘庆显得有些特别。“我们车间就我一个女性,周围都是男同事。但我觉得没什么,男士能干的活,我们也能干,而且干得不会差。

  西安航天发动机有限公司是我国唯一的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研制生产企业。三年前,刘庆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化专业毕业后,凭借优异的在校成绩并在技能大赛中接连获奖,一毕业就进入了西发公司。刘庆说:“我怎么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和火箭发动机打交道,这也是我挺骄傲的事儿。

  虽然进厂只有短短三年,正如刘庆所说,她的工作干得确实不比男同事差。技能竞赛三等奖、团体竞赛一等奖、创新大赛三等奖……在公司举办的各种大赛中,刘庆不断取得好成绩。

  “其实刚进厂也不熟练,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差距,在师傅的帮助下,我才能够快速成长。”刘庆口中的师傅,正是火箭“心脏”的“精雕师”——“大国工匠”何小虎。“一进公司,我就有幸成为何小虎创新工作室的一员。他一直是我的榜样,成为他的徒弟也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

  发动机被称为火箭的“心脏”,研制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系统相关产品是一项既需要精湛技艺更需要较强综合技能的“技术天花板”。在师傅的指导下,刘庆深知作为一名和航天工程打交道的一线工人,不仅要有技术,还要不断学习新技术;不仅要实干,还要巧干;不仅要会创新,还要会写论文有专利。她提出的一种深小孔高效加工法,使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喷嘴的加工效率提高4倍、一次合格率由92%提升至100%。针对目前新型发动机广泛采用的铌钨合金、高温合金等材料难加工问题,刘庆研究出一套独特的加工技巧,有效解决了加工过程中刀具易黏结或崩刃带刀的难题。这些改进与举措,每年节约近百万元成本,为工厂降本增效做出了突出贡献。

  “我要不断地打磨自己,锻炼自己,像师傅一样,为国家的航天发射任务,做出自己的贡献。”刘庆说。文/图记者关颖

  女铁骑

  驾驶技术与身上的伤疤共同成长

  街面巡逻是女铁骑的日常工作

  她体重93斤,她的车500多斤。

  她是爱笑爱闹的女孩,也是铁骑比赛第一名。

  3月7日中午,在西华门十字,刚巡逻回来的毛蓝婧摘下头盔,微笑时露出一颗小虎牙,看上去很甜飒。

  路面执勤、骑行巡查、应急处突、交通纠违……无论刮风下雨,哪里需要,哪里就是她的岗位。

  “北院门车流饱和,请去支援!”“收到。”对讲机一响,毛蓝婧立刻发动她的摩托车。2分钟后,她到达现场和同事一起疏导交通。几分钟后,堵点消除,她对同事说:“我先巡逻去了,有需要你叫支援。

  骑上摩托车,毛蓝婧一路向东,经西华门十字向南,巡完钟楼盘道,拐向西大街……辖区很大,她每天巡逻里程都在60公里以上,最多时跑过100多公里。

  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强度,女铁骑与男铁骑没有太大差别。“我们的车和男骑相同,都是警用摩托车里的主流型号,其实女孩也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弱。”毛蓝婧说:“我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希望大家在路上看到我们时,不要只是觉得帅气,更要有安全感。

  身高164cm的毛蓝婧,在平均身高170cm的西安女铁骑中不占优势,但技术却是第一名。

  毛蓝婧手机上保存着不久前她获得技术比武第一名的视频。“刚入选女铁骑时,在训练场摔倒是常事。”毛蓝婧说,她们训练要求一点也不比男骑低。从绕弯练习都胆战心惊,到能自如地在车流中巡逻,她的驾驶技术,与身上的瘀青和伤疤共同成长。

  充分发挥柔性执法优势,西安公安交警女铁骑以其“小、快、灵”的处警方式,已成为西安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流动的平安线。目前毛蓝婧所在的西安公安交警莲湖大队一中队又成立了以女铁骑为主的巾帼先锋队。

  生活中的毛蓝婧穿着打扮特别有女人味,养了一只可爱的小狗。“工作中,我是交警莲湖大队巾帼先锋队队员毛蓝婧;生活中,我是爱看沿途风景和喜欢自由的女孩毛蓝婧。”毛蓝婧俏皮地说。文/图记者张佳

  女子公路养护道班

  14年如一日养护同一路段

  临潼公路管理段秦陵女子道班(左三为班长王荣)西安市公路局供图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守护通往兵马俑旅游公路美景的,正是西安市公路局临潼公路管理段秦陵女子道班。

  2009年秦唐大道建成通车,成为通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城市快速干线,自那时起,道班班长王荣便与5位同事一起,共同承担起这6.2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

  “刚开始最难。”王荣回忆,“新公路沿线设施不完善、村民住户多,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少,除路面外,还有路两侧的涵洞、桥梁、排水沟、绿化带等,都需要从零开始清理,砖块、石块、杂草、垃圾堆……那时候手套破得特别快,大家的手上都是新伤加旧伤,前前后后用了3个月的时间,路容路貌总算有了大改观。

  “上午的一趟快扫完了吗?”3月7日,在路段巡查中,王荣遇到了同事房芳勤,“都扫完了,我再把路边绿化带看看。”说着,房芳勤又拿着长柄垃圾夹工作起来。“大家各自负责1公里,主路面有机械清扫,两边靠我们,每天来回2公里差不多1个多小时,但扫完还会有新的垃圾,就要多走、多看、多动手。”王荣说道。

  巡查过程中,王荣一会儿走上路边缓坡查看,一会儿又用手机照向路侧水沟盖板内,“这里桩号是K22+150,上面是土路,下暴雨容易泥石流,泥沙会冲到路上,秋天尤其要注意”“路两边排水沟以前没盖板,垃圾多,现在加盖板改善不少,不过还是要经常查看里面”……14年如一日,养护同一路段,50岁的王荣早已将路段内各个需要留心的位置熟记于心。

  “路段还有个特点就是游客多。”王荣介绍,“尤其今年春节,从初二下午开始人流激增,客流高峰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为了保持路面整洁,我们每天从早上七八点清洁到晚上八点左右,有时中午顾不上回家,出门直接带上饭在路上一吃。

  王荣的父亲是一名老公路人,她说:“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在路上。看着路上干净整洁,自己心情也好。有这样一个舒适的旅游环境,相信游客同样能有个好心情。”记者冯晓瑞

  “80后”女骑手

  二胎宝妈的她练就一步三个台阶的爬楼“功力

  张丽在送外卖途中

  “叮铃铃……

  3月6日6时30分,张丽的闹铃准时响起。前一晚9岁的儿子有些发烧,照顾儿子到凌晨2时30分张丽才睡去。闹铃响了张丽翻身起床,去次卧叫醒上初中的女儿。

  7时,母女俩准时出发。张丽穿好外卖员的制服,戴着头盔,骑上电动车顺便送女儿上学。同时,她在手机App点击“骑手上线”,普通又充实的送外卖日常就要开启。

  回想起1月8日第一次穿这身衣服出小区,张丽还有点不好意思。在常人的认知里,外卖员风里来雨里去很是辛苦,作为一名“80后”且有两个孩子的妈妈,选择做外卖员,还是很特殊的。女儿却告诉妈妈,这个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工作没有高低贵贱。女儿的话,让张丽心里暖暖的。

  就这样,张丽开始了自己的“骑手生涯”。由于家住东郊,她就近选择了在美团外卖乐游原站点工作,每天穿梭在站点所辐射的太乙路、西影路、交大街、北池头附近区域。这个站点共有110余位骑手,其中包括7名女骑手。

  7时10分,张丽接下第一单。这一单是从交大街的早餐店到附近商圈的写字楼。7时20分,张丽连取带送完成第一单,下楼间隙她接到第二单任务,骑上电动车她又开始奔忙……

  11时15分,在一家川菜馆门口,记者见到了忙碌的张丽。她身高163厘米,体型偏瘦,穿着一双运动鞋,背影看起来不像是一位已经42岁的二胎宝妈。“别看她外表柔弱,干起活来很利索的。”站长苟琳这样评价张丽。

  此时早班结束,张丽已马不停蹄开始接午高峰的单子。“我给自己定任务了,每天必须保证接40单。”说完,她三步并作两步,窗口取完食物袋,骑上电动车就出发了。

  11时20分,张丽到达紫落澜庭小区,由于小区不让外卖电动车进入,她又花3分钟快步走进院子坐电梯将外卖送至24层,再花3分钟下楼骑车。

  11时26分,张丽骑电动车前往一家炒米粉店,4分钟后取餐完毕,准备再度出发。这次的目的地在兴庆坊小区。这是一处老旧小区,没有电梯,点餐用户又住在四楼。11时42分,到达小区后张丽只能快速爬楼梯,记者一路跟随,亲眼看着她爬楼梯的身影消失在手机屏幕外……

  “4楼已经不算高了,7楼8楼我都经常爬呢。”高峰期外卖单量巨大,必须争分夺秒,这练就了张丽一步三个台阶的“功力”。但也有意外,1月份她刚开始干没多久,有一次下楼梯崴了脚,餐食也洒了一地。但好歹脚能动,不是骨折。张丽艰难起身,重新给用户买了饭,又踏上了送外卖的旅途。

  11时50分,张丽又新取一餐。这次的目的地是凯森盛世一号A座。此时,正是商业楼里公司的下班时间,数部电梯都“满载”,张丽耐心等待一趟又一趟,终于在6分钟后挤进了电梯。在等电梯间隙,张丽打开骑手平台向记者展示“战绩”,一个上午,她已经送了24单了,在站点排名第4。

  “外卖员的工作,让我的生活回归简单。”张丽说,送外卖时间相对灵活,她能在工作间隙照顾孩子,也能在用户收到外卖后的一声声“谢谢”里找到认同感。

  14时,经历过午高峰的张丽才得空吃上午餐。

  “娃今天再没烧吧?”她拨通丈夫的电话,询问孩子的状态。听到丈夫说孩子好着,她才安心开始吃饭。

  稍作休息后,她又将进入下午茶时间。

  文/图记者王甜甜

  “全职”爸爸

  早上6点半开启“带娃模式”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

  父子一起做美食受访者供图

  在很多人看来,妈妈带孩子天经地义,很少有爸爸能带好孩子。很多妈妈在质疑爸爸带孩子的同时,也总想窥探一下爸爸带娃究竟靠不靠谱。记者带你看看一位爸爸是如何带娃的。

  3月4日,星期六,其其和爸爸一觉睡到上午9点20分才起床。父子俩匆忙吃了几块点心,喝了一杯牛奶,然后急忙赶往篮球培训班。10点30分,趁儿子上课这一个小时的工夫,爸爸李俊谊忙着去清洗尘封了一个冬季的摩托车。11点30分篮球课结束,父子俩在附近吃了个午饭,稍作休息,又要赶往下午2点开始的书法课堂……

  出生于1982年的李俊谊,中等身材,一副近视眼镜横跨在他高高的鼻梁上,眼神中充满活力与洒脱。谁也看不出来,这是一位已经独自带娃三四年的“全职”爸爸。

  说起数年的带娃生涯,李俊谊告诉记者,儿子上一年级前,主要由妻子和父母照顾,因为忙工作,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陪伴,他既内疚又自责。近些年,妻子一直在外忙,他只好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带娃有多累,只有带过的人才知道。”工作日,李俊谊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简单收拾一下,便开启一天的“带娃模式”:准备早餐、整理家务、接送娃上下学、辅导作业、与老师沟通,加上还要买菜做饭,应付突发情况,虽然父母也能搭把手,但他感觉“每天都像在打仗”。

  李俊谊喜欢研究美食,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儿子不仅学会做西红柿炒蛋、酸辣土豆丝、凉拌黄瓜等家常菜,还精通蛋挞、薯条、面包等做法,俨然成了同学们心中的“小厨神”。“我俩配合着完成一个任务,分享了成果,有了愉快的体验,他非常乐于去尝试新事物,动手能力也更强了。”李俊谊说,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自己“偷懒”,对娃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依靠自己力量解决问题,孩子就会更加有成就感。

  关于孩子起床磨蹭上学“迟到”,李俊谊的做法也很独特。本着“你磨蹭我配合你磨蹭”的态度,他故意让儿子体会到这种不好的行为带来的糟糕结果,让儿子逐渐学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

  此外,只要有时间,李俊谊都会带孩子出去走一走看一看。打开他的云相册,160多个文件夹约两万张照片和视频,全都是父子俩珍贵的回忆。走访山区小学、参观污水处理厂、带“神兽”探索钻石基地、了解秦腔文化、走近测绘世界……在李俊谊看来,儿子成长的养料不仅来自书本,更来自生活和体验。

  “我观察过,身边的妈妈们对孩子的教育更注重细节,比较有条理。相比而言,我对孩子的教育比较粗放。”李俊谊认为,孩子在自由玩耍中,会不断尝试新的活动和角色,遇到问题,找寻最好的解题策略。所以,在带孩子过程中,他更希望通过释放天性的方式来锻炼孩子,让孩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我们终有一天将离开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地面对这个世界,是我们给孩子最好的爱。”李俊谊说,在带孩子方面很多妈妈会焦虑,反映出部分爸爸在子女成长中的缺位。不要认为妈妈带孩子天经地义,爸爸与妈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角色”,对孩子所起的引导也是不同的,爸爸分担养育孩子的任务不仅重要也是必须的。记者陈静

  幼儿园里的男老师

  给女孩扎麻花辫是孩子们心中的“全能王

  三位男老师带领萌宝们做运动记者王旭东摄

  长久以来,幼儿园老师这个领域几乎都是女性的天下,男老师在幼师队伍中少之又少。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男性选择了幼师工作,为学前教育注入了阳刚之气。近日,记者走进我市一家男老师较多的幼儿园——西安市碑林区小雁塔幼儿园,聆听男幼师的心声,感受他们如何用勇气与力量、细腻与耐心教育和感染孩子们。

  踢腿、出拳、摆马步……3月2日上午,阳光灿烂,在小雁塔幼儿园操场上,幼儿教师赵乔轲、翟珂、苏新宇正带领萌宝们一起做运动。他们是这所幼儿园里的3名男老师,均是学前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阳光帅气、充满力量感的他们,常常让家长和孩子们眼前一亮,且倍感踏实。

  31岁的赵乔轲在3名男老师中年龄最大、保育经验也最为丰富。他总是放手让孩子们进行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培养他们的冒险精神。平时,他还会给女孩儿们扎马尾、麻花辫,是孩子们心中的“全能王”。

  “我非常喜欢这份工作,它很有趣,让我有幸福感。”出身教育世家的赵乔轲说,幼师是个欣欣向荣的职业,不分男女,都可以做得很出色,家人非常支持他的职业选择。他也是一个新爸爸,在育儿方面有很多经验。

  和赵乔轲一样,27岁的翟珂也在幼师岗位上找到了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在和孩子们的点滴相处中体会到的。”翟珂说,有一次,有个孩子够不着柜子,就请他帮忙把衣服放进了柜子。这件小事,翟珂很快就忘记了。没想到放学时,那个孩子专门跑到翟珂身边,抱住他,说:“谢谢老师为我做的事。

  “原本就是举手之劳,但孩子却放在了心里。小朋友的心很纯净,他们总是用拉拉你的手、抱抱你来表达喜欢,还总是和老师分享很多事,让人感到特别温暖。”翟珂说。

  25岁的苏新宇刚入职时,也经历过搞不定吵闹孩子的尴尬。但一件事的发生,却让他迅速成长。“一天中午,一名女老师突然跑来,让我赶紧去帮忙,有个男宝宝拉肚子了,拉了很多……我进去后瞬间也手足无措。但我一下子意识到,我是一名真正的幼师,此时必须独当一面!”苏新宇说,这就是幼师正常的工作内容,没什么尴尬的。

  “我总是在安全的范围内,鼓励孩子们爬高一点、跳远一点。”在苏新宇看来,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娇气,特别是男孩子,需要多一些阳刚之气。而男老师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给孩子们更多坚强、勇敢和力量方面的感染。记者王燕

  ICU里的“男丁格尔

  患者们会主动招呼说:“请这个男护士来给我扎针

  刘祥鑫在工作中

  提起护士,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个温柔细心的女子形象。但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同样担当着“白衣天使”的职责,被称为“男丁格尔”。刘祥鑫,西安大兴医院重症监护室(ICU)三科护士,一个高高瘦瘦、清清爽爽的大男孩,他就是护士堆里稀缺的男护士中的一员。

  工作这几年,刘祥鑫早已习惯做打针换药、伤口护理以及配合医生进行仪器的调整观察记载分析等这些“细致活儿”。刘祥鑫有着与其年龄不符的细致与耐心,ICU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病人的进食、翻身、清洗和擦拭大小便等所有护理都由护士独立完成,对这些事情他从来都不觉得厌烦,更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在这个每天和死神较量的重要科室,刘祥鑫的肩上担负着更多责任,无论是转运患者还是搬运仪器等重体力活,他总是冲在前面。

  “干这个说不累是假的,每天回家后都不想再动弹一下,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莫过于看到病人康复后感激的微笑。”刘祥鑫坦言。

  在ICU里,刘祥鑫还清楚记得自己人生中第一次参与ECMO(膜肺)抢救的经历。那是一个心脏骤停的80多岁退伍军人,从科室转入ICU的路上,医护就一直在为老人做心肺复苏。提前接到通知的ICU也早已做好准备。等待老人的时候,刘祥鑫特别紧张,“但抢救真正开始的时候,神经高度紧绷,我早已经把紧张忘了”。

  心脏按压、协助医护上机器、观察数据、迅速执行反馈……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没有思考的时间,更多的是靠平时积累做出最直接反应,这对新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

  刘祥鑫回忆说,其实在他刚上岗时,就有患者“嫌弃”他是个男的,觉得他笨手笨脚弄不了扎针这样的细法活,不愿意让他注射。在患者质疑的眼光中,刘祥鑫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大家证明,男护士也可以干得很好。现在,患者们会主动招呼说:“请这个男护士来给我扎针!

  作为“95后”,刘祥鑫身上有异于大多数同龄人的踏实、能吃苦、成熟,只有休息时打打游戏这一点,才显现出他也只是个20岁出头的大男孩。谈到自己的职业规划,刘祥鑫说得最多的是“多学东西”,这是他进入ICU的原因,既是他的起点,也是他的未来。

  文/图记者张黎娜

编辑: 石彬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