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增加医生匮乏:精神科医生精神压力待缓解

12.10.2015  19:17

  央广网北京10月11日消息(记者吴喆华)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近年来,我国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数量一年比一年增加,到去年年底,登记在册的共有429.7万例;另一方面,具有执业资质的精神科医生却非常匮乏,全国只有2万多名,目前还在流失当中。根据国家卫计委透露的消息,目前我国仍有三分之二的县区没有精神科专业机构,最关键是,没有精神科医生。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

  记重庆市奉节县,唯一从事精神病诊疗的专科医院--爱心康复医院,创办5年以来,没有一个具有执业资质的精神科医生,这里十几个专职医生平均每人要管理三四十个住院的精神病患者。

  33岁的专职医生黄小林说,他以前是学临床专业的,但是现在在精神科工作。现在没有专门的精神科执业证,只在重庆学习过。病人多医生少,现在就是这个现状。

  院长许志坤介绍说,2012年重庆市卫计委要求各县都成立精神科专业机构,但由于专科医生匮乏、资金等问题,部分县区并未完成任务。他说,精神科医生非常难找,基本上没有,现在是请的三家医院的退休专家。在这里,各个县精神医院都没有专业出身的精神科医生,都是在其他医院抽调出来的,半路出家的。

  根据国家卫计委近日透露的数据,全国现有精神科医生2万多名,还有三分之二的县区没有精神科医生,我国平均每10万人口拥有1.49名精神科医生。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于欣认为,这仅为世界水平的八分之一。不少医生都是半路出家,甚至还有部分无执照的从业者。

  于欣认为,大概有三千到五千人左右在精神专科医院工作,但是甚至还没有拿到医师执照,这样的话,精神科的临床服务质量就非常值得怀疑了。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在精神科机构,但是他们拿的医生注册专科执照是非精神科的,比如说可能是内科医师,中医的医师,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精神科医师。

  据透露,目前我国还有三千人左右从事精神科相关医疗服务的人员,本身具有其他科目的医师执照,正在进行转岗培训,应该在年底之前就能拿到精神科的执业资格。于欣介绍说,按照我国住院医师培养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应该再培养出5000名精神科医师,但目前进行专科培训的医生人数与原计划缺口较大。

  为了缓解基层精神卫生力量不足的困境,我国正在鼓励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探索举办临床医学精神医学专业,并在今年安排专项资金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还对社区医生进行了大量的家庭随访管理的培训。然而在此前的医学教育实践中,精神科专业其实并不受学生欢迎,即便是已经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医生,流失情况也非常严重。如何减少精神科医生的流失?精神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精神压力,又该怎样缓解?

  河南许昌建安精神病医院病区主任邢秀娟从医整整30年,面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有时候还会承受一定的肉体创伤和人身攻击。邢秀娟说,有一次她正在给一位患者查房,有个男病人,个头差不多有1.8米、身体非常强壮,正在问诊的时候,小伙子完全没有前兆地突然激动起来,突然一拳打在她身上,一拳把她打到了地上。

  而更多的压力也来自社会,厦门市仙岳医院心理科住院部病区的主任张锦黎说:“对于病人这个群体,大家社会上还是歧视的状态。对于我们从事这个科的工作人员来说,大部分人不太能够理解,所以有些精神病人很不理解,你去跟他谈,你去跟他确定,就是他也不太相信,他会觉得这个病怎么可能发生在我的家里。

  据透露,北京大学医学部曾经开设了5年的精神卫生系,但该系最终取消,因为统计发现毕业生里只有不到一半仍然从事精神科专业。许昌鄢陵县精神病医院的徐大夫告诉记者,这几年医院里资历深、经验丰富的专职医生都跳槽去了其他医院,精神科医生待遇低,新上岗的医生每月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与同城的综合医院的医生收入相差几倍,甚至更多。年轻人不好招。

  徐大夫说,人家一听是精神病医院都不去,如果是本科生首选的就是综合医院。

  而本就奇缺的精神病专科医生,他们是抑郁症患者最重要的"拯救者",部分人确也深受抑郁之苦。一位就职于北京某三甲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医生向媒体透露,在他们这个200人的医院里,需要服药的医护人员就有几十个。重庆奉节县爱心康复医院许志坤告诉记者:“从事精神科的医生,做久了他自己都容易变成抑郁症,很多个医生,就是我们请几次专家,我们请的专家,都吃抗抑郁的药,他自己都在吃,因为他常年跟精神病人打交道,怕出事,压力过大。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于欣认为,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精神科医师压力大、待遇低、办公条件相对较差的现状,他建议在大型综合医院开始完整的精神科,并降低精神科医师私人执业的门槛,提高行业吸引力。

  于欣说:“我们在精神科做一些改变,一个是改变目前以专科医院服务为主的结构,让更多的综合医院,或者有实力的大的综合医院,设立精神科。而不是只设立一两个人点缀门庭的门诊,以综合医院的的实力和它的这种财力来承托起一个精神科。第二是希望能够鼓励精神科医师的私人执业变得非常的容易,因为精神科医师他其实用不着那么多的包括设备,包括医疗环境的要求。最关键的是要让精神科这个学科变得有吸引力。

  我国目前从事心理治疗的就业者,大致被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正规医学院毕业的精神科医师,另一类则是通过各种培训和考试获得心理咨询师认证的社会人士。

  这两类虽然同样是以拯救抑郁症患者为己任,但是几乎没有一位科班出身的医生愿意与后者混为一谈的。

  实际上,这个行业门槛可能大家都觉得过低了。大多数获得心理咨询师认证的从事者其实并不具备最基本的诊断能力,有一些民众甚至将这种心理咨询形容成“动动嘴皮子,靠嘴混饭吃”。还有就是说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培训班,只需要培训12天,你就可以拿到这个行业初级资格认证。

  所以精神科医生就认为,他们是学了将近20年才有资格和能力去做诊断治疗的,但是现在社会上对他们却没有趋向尊重,所以他们认为正是这些半路出家的心理从事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精神科医生的口碑,更让不少抑郁症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在今年5月9号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有专家指出,中国抑郁症患者目前已经达到了3000万人,但是只有10%的人接受过正规的治疗,如果按照6.1%的抑郁症患病率来介绍的话,有抑郁倾向的总人数可能会超过9千万。

  抑郁症也逐渐的走进了大众的视野,这个数据不容乐观。在2010年版的精神病学当中曾提到,抑郁症的自杀风险是19%,也就是说每5个抑郁症患者当中就有1个人尝试自杀。

  随着抑郁症患病率的上升,目前抑郁症患者在精神门诊当中所占的比例,已经从过去的10%上升到现在的50%左右,这些容易就是引发抑郁症疾病的这些群体,特别是一些比如说高学历,地位比较高的社会精英人群,他们成为了抑郁症的高发群体。

  有专家也分析过这其中的原因,像机关里的领导、企业的老板、高职技术人员等等这样的人群,有这种做事认真、敏感多思、工作紧张的特点,所以遇到负面情绪的时候,为了面子、尊严乃至进步就去强抗着压力,尽管内心痛苦压抑,外表却若无其事,甚至面带微笑,也不愿意向人倾诉。可是微笑过后,涌上心头的是更深的寂寞和孤独。这种人前坚毅,人后沮丧的恶性循环,日久一些人就患上了抑郁症。

  北京市回龙观医院的院长杨甫德,他表示目前精神科的医师的收入问题给不容忽视,他们的收入甚至还不到其他医生的一半,他说具体的一些数据公开发表的比较少,但是医生在私下交流的时候发现,精神科医师的收入大概只是同级综合医院医生收入的1/3,或者是1/2之间。

  同是医生差距比较大,不能和大型设备挂靠收费,也被认为是精神科医生收入过低的原因之一。

  挂靠大型设备收费,比如核磁检查,基本上这种检查只要去,肯定就是最起码就是1千块钱以上了。现在跟精神科相关的检测,恐怕只有眼动检测、心电图、麻醉分析、检查问卷等比较少的几项,其中最便宜的4块钱,最高好像是不超过60块钱。

  难以分到高薪设备的红利,也让大部分的城市不愿意在精神科医院上有所投入,跟综合医院相比,地区差异就更加的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