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居住情况调查:城中村越来越少 租金上涨
“像住在蒸笼里一样,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连日来,海南发布高温四级预警,海口市室外温度直逼40摄氏度,路面滚烫,隔着鞋底也能感受到炙热。7月7日上午10时40分,张彩凤提前结束了上午的摆摊,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里。尽管有一台电风扇对着吹,但汗水仍然止不住地从她的额头上冒出来。“一个月才能挣2000多元,哪里有钱租带空调的房子。” 张彩凤说着从腰包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零钱整理着。
张彩凤住的地方在海口滨濂村,归属海垦街道。这是一个城中村,低矮的房屋与四周的高楼鳞次栉比地排列着,密不透风,电线拉扯得密密麻麻。尽管环境恶劣,但这里的租金很有优势,交通也十分便利。有近千名像张彩凤这样的务工人员,选择这里当自己的栖身之地。
“每晚都用冷毛巾擦席,不然摸起来烫人”
10年前,张彩凤和丈夫双双下岗之后,便依靠打零工度日。去年张彩凤置办了一套赖以为生的家什,每天外出摆摊过活。由于每天需要在户外站立10多个小时,刚满40岁的她显得比同龄人苍老许多。
从滨濂村入口走进去,右拐,走过一段逼仄的小巷,两栋6层高“握手楼”就是张彩凤夫妇租住的地方。这是一间大约2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屋里铺着两张床,仅靠一台吊扇降温。当天中午,记者随身携带的温度计显示出租屋内温度约为33摄氏度,而室外温度已超39摄氏度。
“几年前,海口红城湖三丹村拆了。我们就搬到这里,没想到这一住就是3年。” 张彩凤说,他们租住的是一套朝西的房间,这样的房子最热,可房间租金也便宜很多。张彩凤告诉记者,正是因为价格便宜吸引了他们,可每年入夏后发现房间奇热。“晚上用两台电风扇对着吹也不管用,有时一夜都能热醒好几次。”
“每天晚上睡觉前,我们都要将席子用冷毛巾擦两遍,不然席子摸起来都烫人。”张彩凤说,这几乎是她和丈夫睡前必做的事情。“房间西侧有一扇窗户。下午2点多,太阳透过窗户晒到了床上,到了晚上,席子就变得‘摸不得’。到了七八月份海南最闷热的时候,我们几乎都只能睡在地上。”
“城中村越来越少,租金还在不断上涨”
“这么热的天,谁不想用上空调呢,可孩子和老人还等着我们寄生活费呢。”张彩凤告诉记者,自己两个孩子在老家上学,丈夫在工地打临工,好的时候夫妻俩每月能赚6000多元,除去每月550元的房租和日常开销,他们会把剩余的钱寄回老家给双方父母。
“我丈夫在工地上干活,风吹日晒的,比我辛苦多了。他打临工,干完今天没明天。有时候一闲下来就要耽搁四五天,一个月下来能挣4000元已经算不错了。”张彩凤说,自己摆摊虽然挣得不多,可是稳定。
在这个城中村走访时,记者了解到,在滨濂村租住的进城务工人员大多都是像张彩凤夫妇这样的零工,年龄多在40岁至70岁之间。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每天早起站在街边巷口找活干,工资当天结算、高低不等。
相比住在蒸笼一般的出租房里的难受,让张彩凤更忧心的是城中村越来越少。
据了解,海口2016年正式启动了“三年棚改计划”,拟在2016年至2018年间陆续启动50余个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目前,海口博义盐灶八灶、道客村、面前坡、坡博坡巷村等多个片区改造正在火热进行中。
城中村改造,不仅众多拆迁户要租房过渡,许多大学生、外来务工人员等租房一族也被迫“挪窝”。
“如今,滨濂村等尚未拆迁的城中村成了‘香饽饽’,这些城中村的房租不断上涨。现在滨濂村一间仅20平方米的单间月租金为600元到700元不等。”张彩凤满脸惆怅地告诉记者,他们夫妇二人租住的房间租金也从两年前的350元每月一路上涨到今年的550元每月。“两个星期前,房东和我们说,其他地方都涨了,她让我们也涨点,不然就考虑搬走。”
“城中村面临重建,适合农民工的住房亟待补充”
在张彩凤看来,一旦租金上涨,寄回老家供父母、小孩日常花销的开支就得减少。张彩凤说,在物价较为稳定的这几年,住房越来越成为他们最大的开支了。 “我丈夫说再这样涨下去,我们就只有回老家了。”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随着城中村不断进行棚改,像张彩凤这样的务工人员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后,不少低收入群体选择返乡或者去更拥挤廉价的城中村。
“城中村,其实并不能简单地把它当作是农民房的概念。它们为那些初次进城的人提供了落脚的地方。”在海南大学教授王毅武看来,“目前,城中村面临重建,将来会有新的商品房。新的适合农民工居住的房源也需要及时补充进来。”
王毅武认为,在海南建设发展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后海南发展仍离不开大量公共服务岗位及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如果不断上涨的租金让环卫绿化保洁岗位人员、餐饮服务业、家政从业人员等大批流失,将会给海南带来一系列新的民生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聚焦中低收入务工者住房需求。再放宽公租房的租用条件,使大多数工人可以享受到公租房的优惠政策,不断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编辑: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