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果刚问世民间资本就找上门 “院士智囊”把脉陕西创新

19.04.2016  15:54

2016年4月18日《三秦都市报》第四版

      中国科学院院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领头雁”作用、创新驱动上的“主力军”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如何让他们的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方探讨的话题。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士工作研讨交流会上,不少嘉宾就给出了建议。
      校企联合提升成果转化时效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教授高新波第一个发言,他谈到了陕西众多高校的角色扮演问题:“高校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科技中介的重要作用,做好市场需要的技术产品信息收集和技术评估,加以归类后供市场消费。同时,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积极协同地方政府、研究所和知名企业,用好政策,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为科技成果的持续创新保驾护航。此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及时转化,提升转化时效。
      民间资本追着科研成果转
      “对于我们很多专家学者来说,不少人总觉得只要在SCI(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工作者来说,能否在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是其能否进入学术前沿,在国际公认的同一个平台上参与学术竞争、做出原创性贡献的一个基本标志)上发表论文、拿到小样,科研就算告一段落了。”谈到成果转化,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学院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郝跃院士的秘书马佩军深有体会,“但是,最近这些年出现了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民间资本的活跃。只要有新的科研成果问世,马上就会有民间资本找上门来,主动谈合作,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让科研成果和市场相结合,因此,我希望以后能够加强相关的引导。
      三院士发起“中国高校智能制造创新网络
      “为了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我们学校的卢秉恒教授、蒋庄德教授和徐宗本教授三人领衔发起了‘中国高校智能制造创新网络’,他们三人中,两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人力资源部高层次人才办主管谢保军介绍,“这个网络,将围绕创新设计、3D打印、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大数据、先进制造材料、装备运行智能监控等方向汇聚高校最优质的智能制造创新资源,以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优势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陕西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经济转型过程中,中科院西安分院如何发挥院士作用,为‘一带一路’发展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思考。”中科院西安分院副院长李保国在会上表示,今后,中科院西安分院将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还将发挥科学普及作用,走进更多的中小学校。
      西北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办崔晓静在发言中建议,希望发挥外聘院士的智库作用,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她的发言,得到了陕西省委人才办副主任任春林的响应:“在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支持在陕院士和高校共建实验室和研究室。作为在陕院士,要在高端科技智库中发挥重要作用。”他透露,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我省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实施意见》。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