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保护性耕作发展成效显著

15.12.2016  00:01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我省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省,实施保护性耕作,对改善我省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省农业、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省组织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生态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示范建设成效显著 2013年以来,我省新增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170万亩,到2016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全省示范应用面积达到655万亩,拥有各类保护性耕作机具7万多台。全省示范县区达到56个,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丘陵沟壑区、渭北黄土高原区、关中灌区四个不同农业生态区都建立了示范点。各地方政府普遍重视保护性耕作应用,农民群众认知度提高,对免耕播种、机械深松等技术应用主动性明显增强。
    推广应用 效果明显。 节本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应用保护性耕作,亩节约作业费15-55元,亩增产在5.5%-15%。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测算,连续应用秸秆还田、免耕播种,年可增加有机质0.03%-0.06%,提高水分利用率12-16%;改善了农村农业生态环境,应用保护性耕作,可减少耕地地表径流33%以上。
    技术应用支撑体系完善 。一是建立了技术研究和应用效果监测基地。在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立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示范园,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在县区示范点建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长期监测点。二是建立了保护性耕作专家团队,完善了保护性耕作培训体系。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技、土肥、植保等部门及基层农机推广机构遴选了知名专家,组成了陕西省保护性耕作专家组。形成了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核心、各市农机推广机构为主干、各项目实施县农机推广机构为基础的保护性耕作培训体系。三是加强了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研发和生产。支持开展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研发和生产,省内已经形成了深松机、玉米(小麦)免耕播种机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生产能力。

 

                                                    省局科教处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