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省农业供给侧改革解决这四个问题
目前,我省和全国一样,农业农村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供给侧出现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年我省“三农”工作的主线。2月7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透露,今年我省将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着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核心发展能力,增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以解决“生产什么、为谁生产、怎样生产、让谁受益”这四大问题。
1、生产什么? 近几年,我省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低水平供给与高水平需求不匹配,导致农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从供给侧入手,满足消费者多样性、安全性、个性化需求,优化农业结构,实现农产品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中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稳定粮食生产。在稳定总产、提高单产上下功夫,继续建设好关中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提升渭北旱地小麦产量,保持陕南水稻面积,推进马铃薯主食开发,集中力量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对于我省具有特色优势、市场前景的苹果、猕猴桃、茶叶、核桃、红枣、油用牡丹等产业,要在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上下功夫,让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名片更靓。把“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做成大产业,把杂粮杂豆、蔬菜瓜果等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产业。
推进生态产业发展。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机遇,抓住国家支持水系综合治理机遇,做好发展苗木花卉业、水系综合治理这两件事。
2、为谁生产?
简单地说,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什么效益高,就干什么,让市场在农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认证体系和追溯体系,强化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坚持严管重罚,让以身试法、铤而走险者感到怕、感到疼。
抓好“四品”提升。“四品”即品相、品质、品位、品牌。陕西农业,缺的不是“大路货”,缺的是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下一步,我省将下大力气培育一批全国叫得响、全球有影响的品牌,让越来越多“农”字号陕西品牌、陕西名牌走向国内外大市场。
抓好绿色生产。顺应群众关切,不断增强绿色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和生态产品供给,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力争到2020年,把我省化肥、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化肥、农药实现减量化,农田废旧地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3、怎样生产?
始终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创新农业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让提高质量和效益贯穿到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
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继续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形成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向二产、三产进军。
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我省在乡村旅游上起步较早,效果较好。下一步,要注意在特色开发上下功夫,让城里人感受到有景可看、有味可品、有物可购、有情可寄,同时要把乡村旅游与养生养老、休闲度假、保健疗养等结合起来。电子商务要加强电商人才培育,加大乡村物流建设,加快“快递下乡”工程,加速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
支持农民创业创新。把加快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大规模培训农民。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他们成为具有较强职业头脑、田间知识、国际眼光、一流农业发展的现代农业从业者。
4、让谁受益?
能否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检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无论“三农”工作面临多大困难和挑战,加快农民增收这个主题不能变。
抓好“三权分置”。推动这项改革的关键是让农民土地经营权财产化,给予农民对土地经营更多的处置权,让农民有稳定的经营预期,放心进行长期投资。目前,确权登记工作已基本完成,下一步要注重成果运用,完善依法、自愿、有偿推动土地流转的具体办法。
抓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全省每个市都要选择1到2个重点县区进行试点,每个县区要选择2到3个不同类型的村开展试点。
抓好农村金融服务。资金短缺是农业农村发展最大的“拦路虎”,要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援手下乡,同时扶持本土金融组织快速成长。目前,我省合作社信用试点和农民资金互助协会等做法都很有效,今年要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让更多农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