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树根雕成工艺品的深山农民

17.10.2014  15:00

孔雀开屏、凤凰欲飞、江流天地外、最炫民族风、大约在冬季……这不是在读诗词或听音乐,而是在郝祥贵家看到的件件根雕作品,那些原本看似丑陋无用的树根疙瘩,在郝祥贵的巧手雕琢下,变成了精妙绝伦的艺术品,并且每一件都有一个生动形象的名字。

 

凭着悟性学技艺

今年50岁的郝祥贵是柞水县小岭镇李砭村的一位地道农民,虽然周围的亲朋好友没有涉猎根雕行业 的,但他凭借着对雕刻的浓厚兴趣以及超群的悟性“化腐朽为神奇”。“我从小就喜欢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小时候上山砍柴、放牛,看到一些树根的造型比较奇 特,就捡回来用刀刻的玩,我刻出来的动物朋友都很喜欢,抢着来问我要,我便越来越迷根艺。”郝祥贵笑着告诉记者。雕出来的动物越像、朋友要的越多,郝祥贵 的兴趣也越大,他开始利用农闲时间学习根艺创作,研究展现手法,除了雕刻动物也开始尝试雕刻其它东西。“我做根艺没有老师教,刚开始下了不少功夫,自己攒 钱买书学,做好做坏靠悟性,遇到创作思路不通的时候,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研究,好几天都不出去。”郝祥贵说。

千辛万苦找材料

根艺创作最重要的就是能找到合适的根源,因此想要有好的作品,还需要不断地寻觅和发掘。“做根 雕最好的材料就是榔树根和铁匠木根,找树根时,我往往在山里走上好几天也碰不到一个合适的,若是碰到一个,那就跟见了宝贝似的。”郝祥贵说,但有时一些好 的材料也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的。一年夏天,郝祥贵在蔡玉窑镇银碗村的河里帮人捡石头,发现一桩挖好的屋基旁躺着一棵大树,慧眼的郝祥贵立马认出这个树根是上 好的根雕材料,赶紧打听是谁家的想买走,主人见一烂树桩没什么用,放那还占地方,就150元钱卖给了郝祥贵。树桩虽然买了,但运起来却不容易,一千多斤的 树桩,郝祥贵找了8个劳力,花了近千元才运回了家。

做根艺选材是第一步,那些烂树根在很多人眼里只能当烧柴,但在他眼里却是一条“巨龙”,或一只 “雄鹰”,再不济还能是某件作品的底座。根雕作品最害怕的就是生虫,因此刨回来合适的树根后,郝祥贵首先就要做好雕刻前的防虫工作。“如果防虫没做好,作 品便不能长期保存,最后只会是心血付诸东流。我雕成的第一件脸盆架就是因为没做好防虫,后来虫蛀的坏掉了。”如今对于防虫,郝祥贵有了自己的技巧,他把寻 回的树根扔进配好的药水里先浸泡3至4个月,再拿出来后晾干、去腐,最后雕成作品便能长期保存。

顺应生长用心雕

一旦开始创作,郝祥贵日夜盯着树根,他要花上好几天的时间琢磨,看把树根刻成什么造型最合适。 郝祥贵说,很多树根虽然形象,但还不够美,需要进一步加工,精雕细作。“对树根进行雕刻创作,要顺应它本身的生长气势,尽量做最小的改动,有时甚至不做改 动。所谓‘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郝祥贵说,根雕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象征了一种生活态度,心境恬适、心气平和,手随心走,创作出的 作品才会独一无二。

郝祥贵的每件作品都是用思维感应艺术,以悟性诱发联想,随根赋形,化腐朽为神奇,为干枯的树桩 赋予新的生命。在他的陈列架上,一件精致的作品格外引人注意:一名运动员往上奋力跳起,旁边的奖台上一名运动员正捧着奖杯,右上角还有一个亚运会的会标, 整件作品似在讲述一场比赛的过程。“这个叫《亚运雄风》,是1996年开亚运会时我创作的纪念品。”郝祥贵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道。

作品有价情无价

爱上根艺创作这些年,郝祥贵制作了大小作品两百多件,有的送人欣赏,有的留作自己收藏。“也有 出售的,但收入不足以养活一家人,所以前些年孩子还上学时,我都是边打工边搞创作,现在孩子大了能挣钱了,家里没什么负担,我就一心一意务根雕,有些好的 作品也能卖上好价钱。”在郝祥贵出售的众多作品中,卖的最贵的要数一个铁匠木茶海。茶海是郝祥贵这几年主要致力的作品,2009年夏,郝祥贵手下的第一件 茶海诞生,这件茶海直径1米2,质地细腻、色泽光润,从动刀到成品花了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看着完成的作品郝祥贵爱不释手,决定要好好珍藏起来,谁知2012年,在县城开花店的朋友段常华看中了这件茶海,硬是掏了六千元钱买走了,后来郝祥贵雕刻出的茶海大大小小也有7、8个,其中一个品质上乘的核桃木 茶海别人出价1万多元郝祥贵硬是没卖,他有他自己的打算:“儿子也快要成亲了,我要把这件茶海送给儿子当礼物”。

如今郝祥贵雕刻出的作品越来越多,先后在牛背梁景区、凤镇开了店,他有一个计划,准备开一家集花卉、果蔬、农产品、根雕于一体的观光园,还顺便带上农家乐,让更多的人在休闲娱乐中品味根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