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遗迹:窑洞工厂撑西北轻工业半壁江山

25.06.2015  12:00

  1938年6月,日军疯狂进攻武汉。为保障抗战后方所需,不少民族工业纷纷向西北、西南转移,而当时著名的荣氏企业在武汉的工厂——申新四厂也在此时迁往宝鸡,筹建宝鸡申新纱厂。

  为避免被日机轰炸,纱厂挖出24孔窑洞,建成“窑洞工厂”,成为抗战时期的一部“传奇”。

   受宋美龄批示西迁 异地复工成日军轰炸重点

  “为供应抗战后方衣被所需,这个厂非迁不可。”1938年8月4日一大早,宋美龄一行人来到位于武汉汉口的申新四厂,批示将武汉的3个棉纺厂和50多个小工厂连同工人一起迁到西北,申新四厂就是其中之一。“去重庆的长江水路已经拥挤不堪,没有船只运送机器,而陕西的宝鸡比较安全。

  1938年9月,申新四厂第一批机器运抵宝鸡,同时还调来管理和技术人员138人。之后,申新四厂经理、著名荣氏企业老板荣德生的女婿李国伟在斗鸡长乐塬购买了400亩土地用于建厂,又从西安、咸阳、耀县购买砖瓦石灰盖厂房,而钢筋水泥之类的“国防材料”,只能从重庆采购,经水路运到宝鸡。

  费尽周折,十几间厂房终于盖了起来,但开工需要电,从汉口运来的大发电机暂时装不起来。无奈之下,1939年夏天,申新纱厂搜集老式木炭发电机、蒸汽机甚至十几台旧汽车引擎开始发电。

  1939年8月9日,宝鸡申新纱厂开始试生产。1939年底,纱厂已生产出细纱锭1645枚以及近400件棉纱,工人增至570人。之后,荣氏企业还在纱厂周边建立了造纸厂、机械厂和面粉厂,成为宝鸡当时唯一的工业企业。

  然而异地复工的路也不平坦,当年申新纱厂那台3000千瓦的发电机,是西北最大的原动力,也是西北工业的生命线。因“树大招风”,申新纱厂一度成为日机袭击的重点。

  “我们在宝鸡筹建工厂时,正是敌机对宝鸡进行狂轰滥炸最集中的时间。”曾是宝鸡申新公司领导人之一的龚一鸥老人生前回忆说,1940年8月的一次轰炸中,厂区中弹20多枚,厂房受损严重,1114包棉花被焚毁,织布机、布车等机器被炸坏。

   挖24孔窑洞当车间 棉纱产量创下最高水平

  为防止纱厂重遭破坏,李国伟于1940年1月在长乐塬山脚下动工开挖窑洞,建设“窑洞工厂”。

  然而,工程进展缓慢,李国伟忧心如焚。在陕棉十二厂编写的《申新纺织厂厂史》中记录,1940年12月24日,在一次厂务会议上,李国伟要求大家尽快完成建厂任务,并慷慨陈辞:“在这紧急时刻,多一分生产,就多一分国力”。“环视西北半壁,纱厂寥寥无几家,无论前方将士,无论后方居民,均有赖吾等接济。所以我们应从速完成建厂任务,努力增加生产。

  历时1年零两个月,24个“窑洞工厂”全部竣工。长度在60米以上的窑洞有7个;宽度大多在2至5米,最宽处达到6米;各窑洞间有多条横洞串通,洞壁及洞顶全部用青砖砌拱。

  1941年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转,申新把它命名为“纺纱第二工场”。而“窑洞工厂”正式生产后,棉纱产量达到申新开厂以来的最高水平,平均每锭日产20支棉纱0.8市斤,有力地支持了抗日战争。据当地的老人讲,“窑洞工厂”生产出来的白布直接送到附近的印染厂漂染,后由专门设立的被服厂制作成军装运往前线。

  “窑洞工厂”在应对日机轰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陕西省档案局保存的《申新第四纺织公司宝鸡分厂突变事项报告表》中记载,1941年5月22日,申新纱厂又遭日机轰炸,损失惨重,但“窑洞工厂”受损并不严重。

   胡宗南溃逃前要炸发电机 工人阻拦才保住

  虽说战时经营艰难,但从1940年开始,宝鸡申新纱厂就撑起了西北轻工业的半壁江山,让地处西北的宝鸡成了军政商界要员频频光顾的地方。据《宝鸡申新纺织厂史》记录,李国伟在这里接待过蒋纬国、陈立夫、白崇禧、林语堂等人,也接待过奔赴解放区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宝鸡解放前夕,胡宗南在溃逃前派工兵队进入纱厂,要炸毁发电机。这时,工人自发围在发电机前阻拦,并推派代表与工兵交涉。最后工兵指导员无法执行任务,落泪而去。两个月后,宝鸡解放了。后来公私合营后,申新纱厂改名为后来的陕棉十二厂。如今,当年的“窑洞工厂”部分出租给一些小企业搞机械加工,部分变成了酒窖。

  “其实当年申新纱厂也可以不迁,因为日本人占领武汉后也要物资生产,但那辈人却历经千难万险迁到宝鸡,在艰难的环境中支援了抗战。”申新四厂子弟、66岁的冯驱说。

  华商报记者 周金柱

编辑:雷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