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兵团”90后,抗疫一线的青春担当
交汇点讯 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数次连夜集结,前后8批奔赴抗疫最前线。在这个由2505人组成的医疗队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有的是90后,有的是95后。曾经被人呵护的“孩子”,如今已经成长为一支青春力量奔赴年轻的战场,不畏艰险地忙碌在抗疫第一线。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就是对青春无悔的最好诠释。
是硬汉也是暖男,干起“细活”毫不逊色
张海东是来自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90后医生。在疫情一线,他有两个身份,一个是支援武汉市江夏区中医院的医生,另外一个是大家的“勤务兵”——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承担医生角色时,张海东白天会跟着医疗队中有经验的医生们查房、分析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情、共同拟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到了晚上,他会翻开文件,学习最新的防疫防控知识,抓紧钻研业务。“我这个年纪正是学习的时候,防疫防控的相关细则也一直在更新中,我自己做好了,也是对患者最大的负责人。年轻人,正是拼的时候!”张海东说。
承担后勤保障角色时,张海东依旧很拼。江苏援武汉的防护物资补给点距离张海东的驻地近5公里,每周他最少要来回跑2-3趟。“防护物资及时补给非常重要,就像战士打仗,没有枪怎么打?”
有时防护物资是夜里到达,他就要夜里带着公交车去拖,一件件搬上车,运回来,再一件件地搬下来,回到驻地再一一登记。别看他平时是一个乐呵呵的阳光大男孩,可是这些“细活”干起来也细致周到,毫不逊色。对于江苏省中医院通过快递送往前线的防护物资,张海东也同样是接收人。手机上跳动着快递提醒,往往一天他就要接收30件快递。看着他每天的奔波忙碌,队友们送给他“最美勤务兵”的赞誉。
“我们1990年出生的人,今年是三十而立的时候,我们已经长大,要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担负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张海东说,1990年出生的人也被称作“鸟巢一代”,"2003年,上初中的我们经历了'非典',2008年,高考那一年的我们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更见证了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我们见证着祖国日益强大、也见证着多难兴邦。现在,接力棒交到了我们手中,请大家放心,祖国有我!”
守护世界,90后追逐自己的英雄梦想
已经抵达武汉25天了,江苏省援湖北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刘骊娟依旧忘不了第一次走进病房时的样子。“当我看到患者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和医务人员的笑容时,我就觉得来对了,为了他们,一定要支持下去。”刘骊娟说。
除了参与正常排班外,刘骊娟还会跟着感控组一起督查医院和医护人员们是否达到感控标准。遇到问题记在小本子上,关键地点拍照留存。如果遇到需要现场改进的地方,刘骊娟会主动帮着分配物资。
“这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每一次感控工作要点我会默默记在心上, 想想自己做得是否合乎规范。”刘骊娟说。随着大后方送来的物资越来越多,刘骊娟渐渐承担起接收、记录和整理物资的任务。
从南京出发时,身为90后的刘骊娟曾说过这样的话为自己打气:“2003年‘非典’,全世界守护90后。2020年,90后守护这个世界!”
如今,刘骊娟守护着患者们,也守护着与自己同行的战友。“记得毕业后刚进医院工作时,当年参与‘非典’救治的护士长是我心中的英雄。现在,我也有机会成为这样的‘英雄’,当人民需要的时候,我们就会主动站出来!”
与刘骊娟一样,来自苏大附一院重症医学科护师王梦兰也实现着自己的英雄梦。这位已从事重症护理工作6年的小姑娘说,希望用自己的专业和能力帮助更多人。
2016年,王梦兰曾获得苏大附一院静脉留置针技能竞赛一等奖。良好的基本功与专业技能让她在武汉的重症监护病房更加得心应手。为患者打留置针时,王梦兰基本能做到一针见血。对于一直为队员们所头疼的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的问题,她和小伙伴们也想了一些小妙招。“我们在工作前会挤一点洗手液在护目镜上,之后擦干净。这样可以保证4个小时不起雾。”
在王梦兰所在的重症病房里,护理人员们不仅需要对患者进行常规的输液、观察病人生命体征,还需做处理病人的排泄物,帮助病人整理或者取一些物品等事情。一天,王梦兰在为阿姨导完尿、换完床单后,阿姨向她竖起了大拇指,并要求合照。“我们年轻,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在苏州的时候我是这样的,在武汉我也同样这样。”
其实,这是来到武汉是王梦兰第一次离开父母去的最远的地方,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前线那么辛苦,王梦兰的父母心疼而自豪。“她以前挑食,我们总会在微信上提醒她要多吃一点,一定要保重身体。”王梦兰的妈妈告诉记者。
拼!战胜自我, 救助更多人!
他叫赵益槽,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位95后男护士。阳光帅气的他还有一个特别的绰号——“南京腿子”。因为酷爱长跑,他参加了全国各地的马拉松比赛。同事们都说,哪里有马拉松,哪里就有“腿子”的影子:“作为一名经历过‘非典’的热血青年,如今疫情肆虐,我觉得自己总要做点什么,希望我能发扬马拉松不放弃、坚持到底的精神,同前线战友共克艰难。”
“腿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的ICU已经工作了4年,已熟练掌握操作各类复杂仪器、搬运翻转重症病人、定时监测生命体征等基本技能,也早就适应了重症监护室两班倒的高强度工作。“体能好,毅力强,关键时候能扛得住,”加上连续4年高强度工作的磨练,让年轻的“腿子”有足够的能力胜任这次支援武汉的任务。
上岗期间,“腿子”每班要和7名护士还有两位医生一起配合。“前天我给一个老爷爷抽血。爷爷比较瘦,血管其实挺好找的,但因为我穿着防护服,又戴两层手套,结果第一针就爆了。但感动的是老爷爷一直忍着动也没动,什么也没讲……”“腿子”说,这次来武汉,第一次面对这样复杂的疫情和高压的工作,仿佛成长了许多。
“其实每次马拉松跑到后半程,我都会感到肠胃不适、肌肉酸痛,随时想放弃。但是完赛后,之前的痛苦就都会抛诸脑后了。”“腿子”说,马拉松除了带给他更强的耐力,也让他知道“自己能坚持成什么样子”。就像这次来到武汉,面对这样多的重症病人一样。
采访结束,“腿子”说,他其实还有一个心愿。“我一直很想参加武汉的马拉松,前两年报名都没中签,希望来年能如愿参加‘汉马’,也期待疫情过后的‘汉马’焕发新生。”
交汇点记者 王甜 叶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高蒙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