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林造林,让秦岭绿色越来越浓

10.07.2020  08:07

  

  题图:雨后岭入画来。通讯员 刘纳摄

  开栏语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陕西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通过制定(修订)保护条例、召开保护大会、开展专项行动、整治违建别墅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守护大秦岭。即日起,陕西日报推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栏目,与广大读者分享三秦人民保护秦岭的故事。

  盛夏时节,走进秦岭深处的木王国有林场,绿树成荫、野花盛开、鸟鸣阵阵……一片片森林给秦岭披上厚厚的绿装,举目望去,“绿涛”起伏,无边无际。

  “秦岭森林的80%都是天然林,保护秦岭就要先保护天然林。”木王国有林场场长郑自君告诉记者,“一棵树长大不容易,如果发生火灾,该有多少树遭殃啊,这种损失几十年也补不回来!

  在林场坚守27年的护林员齐昌君,一直把森林防火当作头等大事,几乎每天都会上山巡护,不让任何人携带火种上山,到了防火期,便在附近村民家中进行防火宣传,逐户签订防火协议。

  在一个个恪尽职守的护林员坚守下,木王国有林场的16.29万亩国有林连续31年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对于森林,火灾是看得见的危险,病虫害则是“隐形杀手”。

  2016年以来,木王国有林场受到松材线虫和小蠹虫危害,近8万亩松林面临毁灭性灾难。林场职工克服重重困难,踏遍沟沟岔岔,利用诱捕、飞防等各种措施,成功遏制住病虫害蔓延势头,维护了秦岭南麓的生态安全。

  陕西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20余年来,秦岭天然林面积增至35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了13个百分点,达到69.65%,森林蓄积达2.7亿立方米。

  秦岭作为中央水塔,孕育了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多年来,陕西通过长江防护林建设,使工程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明显减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7月6日,记者来到丹凤县。丹凤县地处长江二级支流丹江源头区,全县长江流域面积2325.4平方公里。走进丹江边的棣花镇棣花村,只见山脚下绿色防护网整整齐齐,山坡上油松侧柏密密麻麻。

  在棣花村植树造林,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年山上没有土,裸露在外的是坚硬的石头,得用风镐才能钻出坑,并且山体异常陡峭,最大坡度达60多度。我们是在山上建立了滑道,才将树苗和土运上去,这片林子我们下了不少功夫啊!”丹凤县林业局李小弘介绍。

  “记得小时候,棣花村附近山上石头裸露,看起来光秃秃的,一下雨丹江就变黄了。现在不管晴天还是雨天,丹江都是一汪碧绿,鸟儿和鱼儿也越来越多。”丹凤县居民刘梦梦如是说。

  截至2019年,我省长江防护林工程建设共完成了人工造林29.44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前的39.3%提高到2018年的65.2%。

  除天保工程和长防工程外,陕西还有一个重要的植树造林工程——退耕还林。

  汉滨区瀛湖镇东坡村,临近瀛湖,土地贫瘠,群众历来靠天吃饭、广种薄收。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后,东坡村根据当地情况,近1400亩退耕地全部由东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上经济林。

  “退耕还林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收入,也使村里的生态环境变好了很多。曾经遇雨就浑的河水如今都能捧起来直接喝了。”东坡村村民曹文成激动地说。

  2014年至2019年,秦岭地区退耕还林170.02万亩。大规模退耕还林使秦岭地区国土绿化步伐明显加快,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涵养水源作用不断增强,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五年来,以秦岭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北京、天津等地供水258亿立方米,受益人口接近6000万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如今的秦岭,绿意盎然,魅力十足!

编辑:刘伟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