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预期目标看经济高质量发展

08.03.2018  19:22

  

  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左)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爱评论:新时代百人对话录》两会特辑,经济之声首席评论员陈爱海对话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刘俏。本期主题:从政府工作报告里的两个预期目标看经济高质量发展。

  刘俏,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金融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证监会第十七届发审委委员。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奖,2014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公司金融和中国经济研究。

  陈爱海: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GDP的预期增长目标为6.5%。去年的预期目标也是6.5%,但实际增长6.9%。今年6.5%提出来,让人感觉还是“收着点的”,这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刘俏:其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包括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得比较明确,中国经济已经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不再强调对增长速度本身的追求。提出6.5%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淡化速度的指标,即速度不再是一个特别具有指导意义的经济指标。另一方面也在强调,经济发展还是硬道理,只是我们要更多考虑经济增长的方式,应以一种高质量的发展模式推动转型。就增长模式而言,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银行信贷拉动投资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定一个比较高的增长目标,那么总是可以通过提高投资率、提高银行信贷或者社会融资总量来实现这个目标,但这种增长本身的质量比较低,因为它所对应的可能是产能过剩,以及比较高企的杠杆率等问题。因此淡化经济增长速度本身隐含着:我们在转型时应该强调质量,但同时增长也很重要。

  陈爱海: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城镇调查失业率纳入预期目标。这对于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刘俏: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内涵,即强调民生的发展,换言之,普通民众应该有一种获得感。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就业率或者失业率,本身就是对民众获得感比较强的一个指标。另外,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也就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的动能要发生变化,即从以前简单的要素投入、投资拉动要更多地转向消费和效益驱动。消费对整个中国GDP的贡献占比越来越高,但要消费就首先得让民众的人均收入有所提高,而就业率本身就是一个跟人均收入关系比较密切的指标。因此,这也是一个促成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指导性举措。

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