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披露调查确认甲午海战沉舰"经远舰"始末
经远舰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庄河黑岛老人石南边海域。2004年夏,水下考古队依据资料线索与磁力仪物探数据在该处发现铁质沉船残骸,并推测为经远舰。为了推进甲午沉舰系列调查与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8年7~9月,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对该沉船点展开专项调查工作,确认是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工作始于2018年7月13日,直至9月26日结束,海上历时近两个半月。参与调查的水下考古队员,除上述机构的成员外,还汇集了海南、广东、福建、江苏、山东、湖北、天津等省市的19名人员,加上物探与协助人员,队伍达26人。同时,还委托广州打捞局承担专业潜水抽沙工作、上海遨拓深水装备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水下三维声呐扫测等服务。调查使用“浙奉662”甲板货船为海上作业船,提供工作空间、电力供给、潜水平台、起吊作业以及生活住宿等需要,“中国考古01”船也赴现场协助调查。
海上作业船“浙奉662”近景。本文图片国家文物局公众号
遗址区域水深约10米,能见度差,长时间不足半米,对水下的工作,尤其是摄影工作造成极大不便。为应对水下能见度不足、大范围遗址的宏观展现较难等现状,调查工作还加大了物探技术投入,包括运用多波束海测、三维成像、差分定位等,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次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工作目标为搜寻、定位并评估沉舰状况。水下考古队利用多波束等仪器设备采集遗迹数据,通过数据比对与档案分析,结合潜水探摸,搜寻、发现并确认了“经远舰”的准确位置,并找到了可以标识其身份的环形防护装甲带——“铁甲堡”;同时,根据舰体姿态和倾斜度推断,初步判断舰体应为倒扣状态。
第二阶段,工作目标为局部清理以确认沉舰身份,并究明沉舰保存状况。水下考古队在舰体中后段右舷外壁进行抽沙作业,陆续揭露舷侧舰体结构,包括舷梯、舷窗、各种管道设施等,各部件均呈倒置状态,印证了初期对舰体倒扣的推断。为确定沉舰身份,水下考古队制订了专门的工作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作业,终于在9月15日发现了深埋于海床面以下5.5米处的“經遠”舰名,为木质髹金字体,悬挂于舰舷外壁,由此确证此艘沉舰为甲午海战北洋水师沉舰“经远舰”。
此外,水下考古队员还在遗址清理中发掘出一块木牌,清晰戳印有“經遠”二字,亦可佐证对沉舰身份的判定。在工作结束之前,考古队对木质舰名进行了必要覆盖,对抽开的舰体区域进行了全部回填。最后采用牺牲阳极的办法沿铁甲堡周边焊接锌块,以此延缓海水对铁舰的腐蚀。
编辑: 石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