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扩大抵押品试点 或因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
7万亿?不,你想多了。充其量是开了一个创造流动性的口子。口子多大由金融机构说了算——若有需要,若其抵押品达标,可申请备案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与其说它是央行[微博]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宝”,不如说金融机构同时多了件管理流动性的工具。当然,也许还可贴上“将基础货币和信用扩张直接联系,利于信贷扩张”的标签。
10月10日,央行宣布扩大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市场随之躁动,赋予其各种想象空间。几天后,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澄清,该试点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影响,并非中国版QE。
那,缘何此时推出试点?目前并非季末。流动性未见明显异动。但这未必是全部的真相。看似平静的市场背后也许在酝酿什么。与前几个月相比,现在的货币市场利率明显上升,或表明银行体系流动性趋紧。年末将至,这也是央妈管理预期的未雨绸缪之布局。
不妨看看银行的“超储率”,它代表银行闲置资金的充裕程度。尽管二季度央行数据显示并不低,但有机构估算9月、10月或降至1.4%、1%左右,这说明资金面或不乐观。
诚然,外汇占款持续下降,试点对基础货币投放的补充是其一;但这并非今天才开始。新常态的中国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去年就已然生变——尝试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如:SLF(常设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MLF(中期结构便利)、再贷款等。其二是,囿于各种现实考量——目前体制下仍存在大量软约束市场主体;为避免加杠杆,央行更愿意实施资产端的动作,即再贷款、SLF等;尽量不频繁调控负债端,尽可能避免传递强刺激的信号。
这可以从近日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的撰文中看出端倪:一方面需要货币政策加强预调微调,防止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总需求的惯性下滑,另一方面又不能过度放水,从而妨碍市场的有效出清。这意味着在结构调整过程中,货币政策总体应保持审慎和稳健,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货币条件。
故此,可能的现实选择是,央妈有的放矢的“放水”,相机而动。信贷资产扩大抵押品试点便是种选择。
而9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数据甫一出来,市场便哗然:“这是要降息的节奏”啊?
可是,待10月15日的货币金融数据出来,市场又松了口气:嗯,信贷和社会融资数据均超出预期。但仍需小心解读数量指标,看看其表象背后的价格指标走势如何?当心资产负债表进行跨币种的大幅调整。问一问:整体融资需求真的回升了吗?
事实上,前期的宽松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于情于理,央妈当会慎用“双降”(降息、降准)工具;更何况,目前资本市场信心略显回暖,至少目前看市场较为稳定。一个可能的秘密是:这波“行情”或市场助推所至。如一年将尽,新财富评选在即,机构们想来点“实惠”。遂,造势之下,市场似乎渐暖,尽管二者并无线性逻辑关系。
上述种种,是对内而言。对外,目前正值人民币(6.3522, 0.0000, 0.00%)是否被纳入SDR(特别提款权)的敏感时间窗口,11月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IMF[微博])执董会结束后,可见分晓。包括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另有消息称,央行近期将在伦敦发行票据。诸如此类,均可能在为这一目标努力;似有志在必得之意。
不过,我们想说的是,有时不能赋予货币政策太多的目标要求。央行目前的重点是金融稳定、保持合理的流动性与资金价格,无法兼顾所有目标。当其他指标可能对首要目标产生负作用时,也许需要让位。当然,策略谋事时则另当别论。有时,“面子”工程也是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