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 迷途的羔羊

19.12.2014  18:48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攀升,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共同关注。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影响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因此预防青少年犯罪、拯救这些迷途的“羔羊”,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国家经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还记得几年前,经榆林市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榆林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李飞等20名被告人涉嫌组织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公开宣判。宣判后,李飞等人均不服判决,提出上诉,随后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进行二审公开宣判:各上诉人上诉理由均不能成立,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通过认真浏览本案的判决书我们痛心的发现,此案中的罪犯大都是80后、90后的青少年,其中的三个人(艾某、李某和姜某)作案时还是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年龄最小的是1994年出生的艾某(作案时15周岁),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3年出生的李某(作案时16周岁),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14年;1992年出生的姜某(作案时17周岁),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8年。花一样美丽的青春岁月、风一样自由的金色年华就这样被葬送了,而这段失去自由的光阴也将是他们永远无法弥补的人生遗憾。

                                                                                            是什么让他们迷失了人生的方向

        当前社会,由于经济发展负面效应,受不良社会风气、不健康的传媒报道、不正确的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法制道德教育滞后等等因素影响,使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腐蚀了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缺乏社会经验和明辨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这就为他们日后误入歧途埋下了祸根。一些青少年经受不住各种物质诱惑,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顺理成章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年龄在14周岁以上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约有3.67亿,可以说,青少年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对国家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也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是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的深刻暴露。当然,不管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其实我们最关心的是这些“迷途的羔羊”还能否找到回家的路? 

                                                                                            在司法实践中探索“拯救方法

        就以李飞等20名被告人涉嫌组织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一案为例,该案中郭某、高某犯罪时分别为16岁和15岁,开庭时尚不满18周岁,为了更好的教育挽救少年犯,便于法庭帮教时找准感化点,庭审前,办案法官专门到郭某、高某的学校和居住地,向学校和家长全面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性格特点、平时表现、犯罪原因等情况,了解到郭某、高某均系在校学生,平时表现良好,参与犯罪是在寒假期间因交友不慎,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不知不觉卷入犯罪中,系初犯、偶犯,因本案被取保后一直上学,再无不良表现。于是,办案法官在庭审中会同公诉人、法定代理人对二被告专门进行了帮教;其法定代理人也从家庭教育的缺失方面谈了家长在本案中的责任。郭某、高某被判决后,办案法官又多次找本人、家长、学校进行跟踪回访帮教,旨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了解,郭某、高某对自己的犯罪深表后悔,二人表示一定痛改前非,认真学习,不再成为父母的负担,将来一定要自食其力,对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目前,他们在学校均能够遵守纪律,认真学习,不再与不良人群接触,情况良好。

        依法审判、惩治犯罪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预防犯罪,堵住源头。为了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也为了增强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法院作为执法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特别注重法制宣传教育,通过到校园进行法制宣传、举办法制讲座,选择有针对性的案件进校园宣判,组织学生参加旁听,使学生在个案中学法懂法,提高守法意识,有效预防犯罪。

        法院在以审判为中心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多渠道的预防和挽救工作。通过邀请工、青、妇等社会各界熟悉青少年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或参加庭审,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青少年犯罪,共同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工作。在庭审后注重邀请社会各界座谈,听取对个案的处理意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帮教,共同承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职责,努力为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联动机制贡献力量。

                                                                                            走向光明  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关爱

        很多刑满释放的青少年由于受到社会歧视而重蹈覆辙。一些人像防传染病一样防着有过犯罪前科的青少年,给他们精神上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所幸,这种情况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关爱着这个群体。目前,我国已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保证犯罪青少年复学、升学等接受教育的行为和求职等再就业行为不受歧视。但是,除了法律上的支持,他们还需要全社会的温暖与关爱,只有这样才能让和谐的阳光洒在每一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