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节目时两人一见倾心
“人们说爱得深,伤得就越深,人们说爱得真,思念难得忍……”
是对八旬老人徐铮和李菁爱情故事的真实写照。
记者昨天在西门附近,见到了这对第二届 陕西 金婚大典“最佳风采奖”获得者。
排练节目时两人一见倾心
徐铮,1933年生,四川西昌人,1950年,他在文艺节目《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中,扮演一位女生的舅舅,女生比他小1岁,很漂亮,叫李菁,陕西三原人,之前在四川女子中学上学。
一见倾心,加之时常一起排练,两人碰撞出爱的火花。有一次排练比较晚,他只好住在男生宿舍,却没有被子,此时,她把自己多余的一床被子和枕头借给他。那样的温暖,让他彻夜难眠。1951年,她跟随父亲回到 西安 ,进入工人文工团。她给他邮寄了葡萄干和钱,在他看来,这个钱就是路费,暗示让他去西安。
“他在成都找不到工作,我说西安的工作好找,本想他也到文工团上班,但是单位政审时,得到当地回复,他父亲是‘反革命’。”李菁说。徐铮说:“我父亲是地下党,当时被误判为‘反革命’,直到后来才平反。”无奈,他只好在解放路一个游艺市场混饭吃,耍杂耍,说相声,演老生。
“她长得漂亮,一起的很多女演员都嫁给了领导、干部,她偏偏喜欢我这个没有工作、身份不好的穷小子。”徐铮说,1952年,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嫁给了他,两人在西七路一个小厨房里居住,一床一桌一个小炉子,门是用竹子编的,冬天透风,他们笑称“寒窑”。1953年,儿子出生。1956年,女儿出生。
12年牢狱生活他们不再联系
1958年,因为单位名额不足,徐铮被打成“候补右派”,丢了工作。为了生存,他成立美术广告室,成为西安最早的“个体户”,那会儿没人敢干个体。之后,美工们被组织起来成立了合作社。轰轰烈烈干了几年后,“文革”开始,徐铮在喊冤声中被判为“反革命”。先在沙坡过了7年的监狱生活,因为会说相声、写字、画画,狱友们对他比较照顾。“105天拘留审查期间,大家叫我13号,那会儿每天给发一个馒头,大家用一根线把馍一拉一半,再一拉就是1/4,一直这样拉到1/32,分几次吃。”在监狱中自己最大的收获是练就一手好字,被称为书法家,因为天天抄写毛主席语录。之后的5年,属于就业期,在砖厂劳作。
这12年来,最折磨他的便是对妻子的爱与恨。“我盼望她能给我写信,可是没有接到一封信,很恨她。可是,我又害怕她写信,因为我担心她会受牵连,希望她与我划清界限。”徐铮说当时很矛盾。
同样爱恨交织的李菁受尽了苦,“我在单位(人民艺术剧院)成为挨批挨斗的对象,说我跟‘老虎’睡觉,大字报贴在门上,还对外宣称是我儿子写的揭露父亲的。大家都孤立我,没有人敢跟我说话。为赚几分钱,儿子去给架子车当帮手,被取笑为演员的儿子还没有钱?”就这样,李菁把两个孩子拉扯大,最让伤心的是,儿女考上好学校,却因为政审不过关无法顺利入学。
76岁时牵手爬华山庆七夕
1979年,徐铮平反!在西安乐器厂当副厂长。12年没有见面,她会改嫁吗?其实,她一直在等他。12年后的第一次见面,是帮女儿送东西,她礼节性地让他喝水,两人再无言语。在儿女的撮合下,1981年,她给他下了一碗面,算是正式回家。“我们两个有爱有恨,因为爱之深,所以恨之切。”徐铮笑着说:“河东河西不由人,各领风骚三五春,起起落落随风去,悠然谈笑话古今。最让我感动的是,儿女并没有怨恨父母、并没有怨恨这段历史,并没有在怨恨中度过他们的人生。”为了庆祝两人一路走来的不容易,2009年七夕节,已是76岁和75岁的两人,手牵手一起爬上华山,又步行走下来。三秦都市报首席记者姬娜
晒老照片讲金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