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积极探索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成绩斐然
陕西省太白县农机推广部门正在进行蔬菜移栽机的推广演示
近日,记者一路走访陕西,看该省如何探索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创建模式。据了解,2013年,陕西省农机局制定了《全省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实施方案(2013年-2015年)》,标志着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业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工作并连续4年把十大模式创建作为年度全省农机化重点工作之一。每年每个示范点投入40万元,23个示范点年均投入920万元,累计投入2760余万元用于模式创建工作。形成了陕西省同类区域可借鉴、可复制、成熟的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模式和典型,带动全省农业机械化从关键环节到全程机械化,为全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时,陕西关中平原气温高达38度,站在丰收在望的猕猴桃地里,齐峰果业的马永红兴奋地告诉记者:“现在农村劳动力价格很高,要雇佣一个人很难,像这样的大热天更难了。多亏了我们县农机部门给我们引进了植保、除草、施肥等机械,效率提高了几十倍,大大减轻了我们的用工压力,不然我们真的不知上哪去找那么多人来做工。”
陕西省齐峰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陕西省眉县,主要从事猕猴桃种植、收购、储藏、销售等业务,有机猕猴桃基地3000多亩,储存量12000吨,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
认真调研 精心谋划
省农机局副局长上官永告诉记者:“十大模式的创建在全国开创先河,没有经验可借鉴,所以一开始我们就与农机科研、农机推广、农机管理、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普通农户进行了认真地交流,以便做好顶层设计。”
在出台方案之前,省农机局便组织相关专家,根据调研结果,在系统研究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内涵、系统构成、模式动态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明确了模式创建的目标,以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组织与经营模式的创建为内容,以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创建为重点,把整个模式创建工作划分为“探索-实践-验证-示范”四个阶段,聚焦不同阶段的重点、难点和阶段成果。
蒲城县鑫绿源养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再斌说:“省领导和县领导多次来我们合作社调研,弄清楚我们的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前每个养殖大棚每批养鸡5000只,每年3批。在实施农机部门的技术后,每批养鸡10000只,每年可出栏6批,为我们增加了近10万元的收益。实现肉鸡养殖全程机械化有利于我们标准化、规模化管理和环境自动化控制。以前每个养殖棚需要6名工作人员,全程机械化只需2人,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2万元。”
陕西农业具有地域宽泛性、作物多样性、产业全面性和农业生态多元性的特征。结合陕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省农机局选择小麦、玉米(旱作农业)、水稻、油菜、薯类、果业、蔬菜、畜牧养殖、茶叶和食用菌等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十大模式的创建工作,选择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条件好、科技力量强渭南市临渭区等23个点作为试验示范点。
据太白县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站长王向荣介绍,陕西省和宝鸡市农机部门的领导也多次来太白县调研,摸清情况,对症下药, 太白县10万亩耕地全部为蔬菜,以前机械化程度基本为零。项目实施后,我们先后引进自动化蔬菜播种育苗流水线、地膜覆盖机、蔬菜垄上栽植机、多旋翼电动植保飞机、残膜捡拾机等一系列新型农业机械及多种田间管理和施肥机具,初步实现了耕整地、起垄覆膜、移栽、植保、收获后清洗等薄弱环节的机械化。”
积极探索 大胆创新
“我们县主要是苹果机械化项目,省农机局领导、科技质量处、管理法规处、推广站等领导对我们进行业务指导后,要求我们不要墨守成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胆引进先进设备。我们引进推广的拖拉机、喷药机、割草机、开沟器、胡萝卜播种机、苹果采摘升降机等农业机械全部为国外先进一流的新型农机具,大部分农业机械在省内首次推广使用。”千阳县农机中心主任王勤太对记者说。
省农机局何存贵局长说:“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具有代表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和辐射带动性等特点,属于新兴事物。因此我们在模式创建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项目为纽带的政产学研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十大模式创建的效率和效益。”
省农机局聘请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朱瑞祥教授任组长,相关行业专家为成员,负责技术研究、技术机具引进和指导咨询。专家组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主动作为,深入23个试验示范点40余次开展技术咨询和业务指导工作,接待来访技术人员30余次,累计审核年度方案50余次。通过电话、QQ、邮件等方式提供100余次技术交流,专家组为模式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3个实施单位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积极争取政府投入,发挥市场运作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吸收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机大户参与模式创建工作。同时,在模式创建过程中,注重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结合,集中整合资金,切实提高实施效果。
站在丰收在望的马铃薯地边,榆林市农机推广站的王新飞高兴地说道:“我们承担的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项目。为此我们成立项目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技术专家组和组织实施课题组。同时大力引进项目所需重点配套机具,如机耕、机播、中耕培土、机械施肥、机械喷药、机械杀秧、机械收获的引进,对农机具统一调配作业,因地制宜采用多种农机技术。在农艺方面采用测土配方施肥, 聘请农艺师跟踪检测管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三大系统 相辅相成
通过项目的实施,围绕技术模式、装备配套方案、组织与经营模式开展系统研究,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十大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是以追求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它体现的是技术、装备配套、组织与经营系统的综合效应。其中,技术模式是重点,装备配套方案是手段,组织与经营系统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为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保障。
陕西省农机部门在技术模式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有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和基础差距较大,绝大部分处于关键环节机械化阶段。在模式探索过程中,23个单位针对不同作物机械化技术研究的侧重点,分层、分类开展技术研究,对比试验和成本分析。通过多种技术模式的对比研究,筛选出不同作物的最优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形成机械化生产技术工艺规范。
宜君县农机推广站站长杨莉莉向记者介绍:“我县承担着旱地地膜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任务,通过三年的探索、试验、示范和验证,形成了‘播前整地—起垄覆膜施肥膜侧精量播种—田间管理—残膜捡拾—玉米收获秸秆还田覆盖—深松整地(或浅旋镇压)’的技术模式。这个技术路线的优点是有效地提高降水的利用率,减少放苗、间苗作业工序,节约了生产成本。残膜便于捡拾,减少了土壤面源污染,平均亩增产126公斤。”
在装备配套方面,各示范区以最优技术模式为依据,按照“补齐短板、填补空白、引进研发、机技融合、推动全程”的原则,提出装备配套方案。针对不同模式对装备的需求,按照“研发—引进—示范”的思路,提升装备水平,逐步实现不同作物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眉县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薛云飞坦言:“以前我们的猕猴桃机械化生产几乎是空白,现在我们引进了机械整地、机械栽植、机械开沟施肥、节水灌溉、机械割草、机械收授粉、太阳能杀虫灯、自走式果林喷雾机、机械修剪、机械粉碎、机械冷藏、机械分拣等一系列机械。”渭南市临渭区农机局局长刘光洲说:“我们粮食产区主要是植保环节比较弱,所以引进了大量先进的高地隙植保机和无人植保飞机。”
在组织与经营模式创建方面,各示范区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的农业全程机械化运作模式,重点强化对农业生产资源的管理、任务调配以及过程管理,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营效益的显著提高。
太白县结合蔬菜生产实际,采取的是‘公司+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由公司负责蔬菜种子、农资、农药供应,产品预冷、加工、包装、销售和对外宣传、开拓市场等。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机械设备购置、管理、保养、维修,配合农机推广部门联合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先进农机与农艺技术,负责田间机械作业,园区生产各个作业环节全部实行统一机械作业,这种模式架起了农业与市场的桥梁,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成绩斐然 任重道远
自2013年项目实施以来,全省相关部门系统地研究了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创建路径。从理论、实践层面入手,对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内涵、系统构成与集成方法、模式构建、模式优化、模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模式创建路径,为十大模式创建提供了决策依据。同时以技术体系为突破口,形成“十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规程)。在全省范围内发布实施了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试行优势特色产业全程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
项目承担单位还积极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制定十大模式的装备配套方案。正如上官永所言:“几年来,先后引进蔬菜移植机、新型免耕精量播种机、高效植保机械、玉米膜侧精量播种机多种等先进配套的农业装备,填补省内相关机械空白;通过大量的对比试验,筛选一批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示范推广耕作、播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机械,显著提升了陕西省农业装备水平;制定了不同种、养殖规模的装备配套方案,为新型农机经营主体开展装备配套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眉县猕猴桃疏蕾疏果、套袋、采摘等环节目前尚无合适机械作业,且该环节作业劳动量大,用工紧张,急需解决机械化问题。但是,性能先进机械价格较高,农民购机成本大,回收期长。高新机具推广数量少,示范面积小;蒲城县肉鸡养殖全程机械化中雏鸡驯养阶段和防疫环节缺乏适合的设备;太白县这几年对先进实用的农机具引进不全面,特别是在蔬菜生产管理如整枝理蔓、果蔬采收等方面还不够全面。
何存贵在谈到今后的努力方向时强调:“虽然我们在全程机械化模式创建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今后将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同时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促进技术、装备与组织经营系统的协调发展,完善现有技术体系,建立全程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让十大农业全程机械化创建模式尽快在三秦大地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