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强国,一个地方也不能掉队——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谈县域创新驱动发展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举足轻重。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部署推动县域创新驱动发展工作。首次以县域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提出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引起高度关注。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一个地方也不能掉队。如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县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探索向“科技要增长、向创新要绩效、向市场要活力”的县域发展新模式?近日,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剖析我国县域创新的难点与突破点。
发展不均、认识不够:县域创新急需新抓手
为国者,以民为基。徐南平说,站在县域创新驱动这个关口,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基础在县域、活力在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科技部有关资料显示:与大中城市相比,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导致县域创新资源要素集聚难,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一些县域的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费不足难办事、职责不清难成事”,是一些基层科技管理部门的写照。
“从区域来讲,东中西部县域发展不均衡;从全国来讲,城乡发展不均衡。”徐南平介绍,仅从财政科技投入来说,东部一县级市,2015年财政科技投入5.89亿元,超过国内偏远地区的几个省份。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上,基层科技工作更需要目光长远,提高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徐南平表示,县域对创新驱动发展认识水平有差距,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目前县域科技管理机构呈现进一步撤并的趋势。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大战略下,科技创新越来越受关注。但一些新政策新举措在县、乡重视并不够。机构改革以来,有些地方对县级科技管理部门进行撤并,有的科技部门甚至被边缘化。
科技镇长团、产业专业镇:县域创新要“强筋健骨”
“科技镇长团”“产业专业镇”“铁了心抓创新”……徐南平表示,要强化科技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对接,打通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的通道。一些县市以只争朝夕的劲头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为“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积累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在浙江省新昌县,当地“铁了心抓创新”,2016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4.45%,通过抓科技创新,既赢得了金山银山,也守住了绿水青山,经过10年努力实现从浙江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从浙江省重点污染县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
湖南省浏阳市是一个山区县级市,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科技经费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比重达1.81%,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2016年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跃居全国百强第19位,中西部第3位。
徐南平表示,一些省份根据县域需求和基层实践,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上主动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江苏省积极推进“科技镇长团”模式。将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把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到乡镇。自2008年选派科技镇长团以来,江苏省已连续选派九批共4374名博士教授参加,覆盖全省102个县(市、区),极大推进科技和产业合作。
——广东省大力推进“专业镇”模式。专业镇是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载体,也是广东省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16年广东省有413个专业镇,GDP达2.92万亿元,占全省GDP的36.7%。其中,佛山、汕头、东莞等市的专业镇对区域经济总量的贡献率均超过75%,成为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鲜活样本。
县域实现创新驱动,地方经济发展才有活力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基本单元,贡献了我国超过50%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60%的总人口、超过90%的国土面积,处于对上“通天线”、对下“接地气”的重要位置,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意见提出:到2020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徐南平指出,意见的出台,既是对新形势下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又是对基层典型成功经验的总结提升。在“十三五”甚至更长的时间内,我国将集中力量打通县域创新“毛细血管”,破解创新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为基层带来活力,为发展注入动能,为我国真正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意见部署了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八大任务。徐南平表示,这对县域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向绿色化、品牌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支持培育创新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县(市)、创新型乡镇,抓好科技创新政策落地。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科技强”“产业强”到“经济社会发展强”,徐南平表示,只有县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地方经济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希望,全面转型升级的要求才能真正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