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科学有序、又好又快推进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合理增长的重要抓手。经测算,城镇化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投资100亿元左右;同时,每一个人进城还可增加10万元成本投入、1.5万元的购买力,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意义重大。就此层面上讲,城镇化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拉动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当前,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轨道,加快推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助燃”,是适应新常态的必然趋势。下面,结合在推动宁夏新型城镇化中的感知和实践,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规划优化布局、影响格局、决定结局。新型城镇化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论证、合理确定城镇化发展方向和布局形态。实践中,要坚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思想融入规划全过程,推进城市规划由扩张性规划逐步向限定城市边界、划定生态红线、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转变。必须因地制宜,注重把握区域地理风貌和人文特征,处理好目标、指标、坐标的关系,建立适应区域现实情况和长远发展的合理空间规划体系,并以此为统领开展各层次专项规划编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多规合一”,着力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必须加强规划管控,积极推动规划立法,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评估报告、责任追究制度,有效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管到底。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以人为本、有序转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实践中,要注重发挥好城市经济的拉力、农村经济的推力、政府政策的助力“三力”作用,统筹协调,引导促进人口有序转移,使城镇化成为水到渠成的过程,绝不能搞“强行城镇化”。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变成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既注重户口转移的“形”,又注重服务分享的“实”,全面实行差别化落户政策,推行居住证制度,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农民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等政策体系,打通接续渠道,特别要借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上海实践,形成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为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奠定坚实基础。特别是在转移过程中要注意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充分尊重农民在进城或留乡问题上的自主选择权,切实保护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合法权益,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探索建立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补偿机制,提高农民进城意愿。
三、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产城融合、互促互动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是“空心城镇化”,是不可持续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围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通过混合用地模式,按照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要素集中配套的要求,着力推动产业与城镇发展同步规划、协调发展。要重点改造建设具有综合集聚效应的城市中心商务区、特色街区、城市综合体、产城一体化等项目,推动金融、会展、商务、创意和特色商贸、文化休闲等服务业合理布局,不断提升城镇集聚区产业承载水平和融合能力,以城聚产、以产兴城。必须坚持以集群组团式发展为主体形态,探索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跨区域城镇发展协调机制,按照“大联通、小分布”原则,充分挖掘各地产业比较优势,推动城镇与城镇之间资源相对集聚、功能配套布局、错位互补发展,有效规避重复性建设、同质化竞争。
四、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集约高效、内涵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新型城镇化时强调,“粗放扩张、人地失衡、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新型城镇化必须要集约高效、内涵发展,着力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建立科学的城镇化监测分析、风险预警、质量评估和行为纠偏机制,采取适度均衡的方式,统筹考虑城镇规模。要推行城市设计制度,注重城镇特色培育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城镇风貌纳入规划设计强制性内容,整体设计城市形象,建立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符号系统,保护好城镇天际线、楼际线、水际线,彰显城市轮廓之美,延续历史脉络、人文特性、地理特征。要以有效防治“城市病”为导向,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开展综合管廊项目示范,建设与城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公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要充分借助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机制,推行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法制化水平。严控增量、盘活存量,高效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用地,推动城镇包容性增长、紧凑型发展。要把城镇自觉放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建设发展,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布局生态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海绵城市、下沉式绿化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有效保护基本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五、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城乡一体、统筹协调
城镇化不是削减农业、削弱农村、削夺农民,而是要与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制度设计,打破城乡二元地域界限,把农村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积极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的新型城乡发展形态。要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等资源加快向农村集聚,统筹建设城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福利、养老等设施,积极探索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生态建设、社会管理“八个一体化”的新路径,积极推进“扩权强镇”,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并推行城乡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加强环城、环镇、环村生态林网建设,改造城乡绿地、湖泊、河渠沟道,建设优美人居环境,塑造美丽乡村。
六、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多元筹资、突破瓶颈
在新型城镇化“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中,资金是一个重要瓶颈。如何化解“钱”的矛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具体工作中,要创新城镇化资金保障机制,健全完善与转移人口增加相适应的转移支付制度、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政策,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手段,按照投资主体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筹资渠道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设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规范化的新机制,着力破解新型城镇化资金难题。
总之,新型城镇化不仅是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经济战略,更是转变方式、推动创新的改革战略,这与经济发展新常态注重质量效益和创新驱动的要求是高度契合的,只要我们精于、善于运用好城镇化这个杠杆,就一定能撬动经济实现高效优质发展。(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