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全方位推进教育合作交流扩大一带一路高教“朋友圈”
28.07.2017 00:53
本文来源: 教育厅
来源: www.snedu.gov.cn
《人民日报》2017年7月27日(记者 龚仕建)题: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教育合作交流 陕西扩大一带一路高教“朋友圈”(教育眼)
各国留学生展示“一带一路”书法作品。记者 龚仕健摄
让高等教育真正面向世界
“能尽自己的努力,消除人们对中国的误解,让我觉得最有成就感。”西安外国语大学波斯语外教佳乐说,10年前,他作为学生从伊朗来华,现在,他的学生也已走出校园,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专业人才。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人才居于首位。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要精通相关外语,更要有能力推动文明之间的交流。”西安外国语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说,学院已有10余名学生被外交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录取,32名学生考入伦敦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 为扩大与中亚各国在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吸引当地学生到陕西学习,西安外国语大学和西北大学同时成立中亚学院。“近10年来,每年来自中亚各国的留学生平均在300人左右,占学校留学生总人数的60%以上。”西北大学副校长常江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推动事有成。在培养更多外向型人才同时,陕西高校迈出国门,主动搭建起“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朋友圈”,让高等教育真正面向世界。 在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实验室、在米兰理工大学的联合设计学院、在吉尔吉斯斯坦国立交通大学的中亚商学院,都能看到用当地语言和汉语书写的“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字样,这便是“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结下的硕果。 为深化“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西安交通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发起并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入,形成了跨世界五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联盟成立以来,与哈萨克斯坦国立大学、莫斯科鲍曼理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两届丝路青年项目,更多中外青少年通过联盟结识,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一带一路”高等教育“朋友圈”不断扩大。
为一带一路贡献中国特色
走进陕西省“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全球数万个数据点的信息热度,“平台可实现对世界各地商情、民情、舆情的自动翻译,智能分析和报告生成。”西安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主任曹达钦介绍。此外,平台还为国际友人提供24小时无语言障碍的呼叫服务,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拨打这个陕西“百事通”咨询。 围绕发挥各自要素、禀赋优势,陕西高校还在语言文化、法律研究和农业成果转化等方面服务“一带一路”。 2000多年前,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引进了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如今,陕西的现代农业正踏着新丝路“走出去”。在《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被列为重要项目。 “8月,我们将迎来收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张正茂说,他4月底培育的旱地小麦良种“普冰9946”与该校选育的首批玉米、油菜、马铃薯等农作物品种,纷纷在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播种扎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赛福林农业大学、国立农业大学的旱区农业合作研究项目“落地生根”。 2015年以来,学校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合作,学校专家多次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实地考察,并将部分新品种引入中亚地区试种。 “陕西以科教优势为先锋,让根植在‘一带一路’沃土上的合作之花开始绽放,为‘一带一路’贡献陕西特色、中国特色。”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说。
校企联合助中国企业走出去
2015年8月,得益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81名专业石油化工青年回到祖国吉尔吉斯斯坦,在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在当地投资兴建的企业正式上岗。“企业在海外运营之初,面临国际化、专业化人才短缺的困境。”常江说,为支持中资企业在中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学校联合企业,在10年时间内,从当地青年中招聘培养了1000名石油化工专业人才。 为增强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陕西高校在积极探索与企业合作新模式同时,主动承担“桥梁”作用,汇聚各方资源,创新联合国内外高校和企业的培养模式。 西安外国语大学在学分互认、指定相关必修课的基础上,联合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以及阿联酋、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知名高校,签订“1+1+1”、“2+3”、远程教育、合作研究等模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协议。学校还邀请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过程,采取前期教学参与、中期入驻实践、后期联合评估的方式,优化共同育人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家的产业仍处于开发利用的初期阶段,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当地法律不熟悉,对营商环境变化和法制环境变化的不适应,这对企业在海外投资和决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如何了解和掌握当地的法律,成为一些法务人员面临的最大障碍。 “为避免我国企业在当地从事经济活动时,由于缺乏对当地法律的了解,而出现经营损失,学校建立专家组,为企业提供国际法与外国法的咨询服务,让企业更顺心地走出去。”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介绍,学校还完成了“一带一路”中亚国家国别法律报告《吉尔吉斯斯坦国别法律研究》,为中资企业在当地处理法律问题提供参考。
打造丝路经济带“国家智库”
“当前,经济全球化使大量跨国公司涌现,跨国案件增多,中国在行使司法主权、作出司法判决后,能否获得其他国家的支持,直接影响到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公民权益的保护。”王瀚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顾问,他参与了海牙国际私法会议判决项目会谈,在会议中就我国参与拟订公约草案条款和判决项目的立场提供国际私法法理意见。 “西安交通大学与外交部、商务部共同建立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已为国际能源宪章、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有关决策提供了大量支持,发挥出学校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智库作用。”校长王树国介绍,学校将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国家级核心智库,提升中国在当代世界文明体系中的认同度和话语权,为促进国家战略实施和区域共同繁荣提供智力支持。中心还将在创新研究、精英培养、决策咨询、专业服务、争端解决等方面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发展。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在6月4日的2017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上表示,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和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地理区位优越、历史文化悠久、科教资源雄厚,具备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教育合作的独特优势。 今年4月11日,教育部与包括陕西省在内的6省(区)、市签署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备忘录》。根据合作备忘录,教育部将和陕西省统筹协调国内外优质资源,充分发挥陕西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特别是联合各国朋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孙睿楠参与采写) (信息采集:张亦弛 审核:刁巧燕)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8.07.2017 00:53
2017丝绸之路国际汽车拉力赛西安收车
中新网西安7月22日电 (梅镱泷)22日,陕西新闻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