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 带领农民大步奔小康
2017年5月21日,白鹿原首届儿童樱桃艺术节在润禾生态教育农园拉开帷幕。(资料图片 东方IC供图)
■记者 庞乐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解决好“三农”问题, 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果。”“陕西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要立足资源多样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视察期间对“三农”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
一直以来,西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做驱动,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优化生态”为目标,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步伐,深入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让农民群众的钱袋更充实,生活更幸福,农村更美丽。
2016年,西安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70家,实现经营收入438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91元,增长8.0%,实现了“十三连快”,连续七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速。
粮食生产实现“十三连丰”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古往今来,粮食安全都是治国安邦的首要之务。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首先要抓好粮食生产。近年来,西安粮食生产成效明显,实现了“十三连丰”,总产达到175.3万吨,单产332公斤。粮食安全容不得半点盲目乐观,西安并没有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是再接再厉,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充分发挥在科教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夯实粮食产能基础。
2017年,西安市给自己定下了力争全年完成粮食总产160万吨的目标任务。为了实现目标,西安市以12个万亩示范片和市本级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建设为重要抓手,适当调减玉米面积,开展马铃薯主粮化行动,使粮食结构更加合理。
土地流转激发农村活力
发展农业,关键在人,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土地效益,充分激发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要说这两年的变化,还得从家里的地有了红本本开始。”这是西安市广大农民群众津津乐道的一件大喜事。
近两年来,在西安市农村地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拿到了一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一个红本本,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么?是的,确实有。有了证书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并开始享有更多的财产权利。同时,也让更多想种地、会种地的人参与土地流转,开展规模化经营,实现增收致富。
确权后,部分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手中还握着《农村土地流转经营权证》,这无疑给他们吃了一颗“定心丸”。按乡亲们的话说:“现在是手里拿着证,天南海北放心走。”
两年间,西安市不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了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启动市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
据统计,全市共9个涉农区县122个镇街、13018个村民小组纳入土地确权登记范围,涉及农户78.29万户。截至目前,已确权家庭承包耕地面积341.31万亩,占应确权家庭承包耕地面积352.62万亩的96.8%。
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全市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家、家庭农场124家、优秀示范社20个,十佳示范社1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392名,其他各类培训16.2万人次。
农业园区激发发展动能
在西安润物种植养殖合作社园区,记者看到,通过土地流转,整合土地资源,改建农业大棚设施,现在合作社共有43座大棚,草莓种植在这里实现规模化经营。负责人王博介绍说,“今年春节期间,咱们的日光温室大棚里培育了7个试验品种,其中有一种草莓叫做‘白雪公主’,最好时候卖到了每斤120元的价格,市场销量很不错,真的是供不应求。”
今年,园区引进知名科研院所研究的新品种,花了大力气进行培育,王博觉得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都是超值的选择。
“现在人喜欢消费时令水果,更加看重水果的品质,买好的、尝鲜的,只要东西好,咱就不愁没销路。常听人谈农业供给侧改革,我的理解,就是要多种大家喜欢的东西,做规模经营,做名优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王博说。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5年,西安市新增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5个;2016年,进一步实施了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提质增效工程,全年培育省级区3个,认定市级现代农业园区20个,园区总数发展387个,面积达到46.6万亩,实现产值48.07亿元。
这些农业现代园区为农村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激发出了全新活力。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西安市不断提升园区建设,对全市现有的387个农业园区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继续在市级以上园区推行“五治一品”,建立园区农产品身份识别、质量安全内控制体系和追溯系统,增强园区综合效益和示范辐射带动能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省、市、县以及企业自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已投入运行,已有161家企业和合作社开展质量追溯工作。全市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60个,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1个,主要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
产业扶贫充实农民腰包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西安市将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根本之策,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为基础,将产业扶贫融入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投资3.5亿元,实施了一批“干得了、稳得住”的产业,同时在产、供、销等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下功夫、做文章,为贫困户增强“自主造血”功能。
周至县集贤镇立新村贫困村民吴顺宝不会忘记,在政府的牵头帮助下,企业帮扶他搞养殖,免费给了两头猪仔让他养,按照现在市场价格,年底出栏后能增加收入3000块。
“以前总担心销路,猪养肥了卖不出去,眼睁睁看着一年的辛苦打水漂。可是,现在咱一点也不发愁。”吴顺宝高兴地告诉记者。
原来,爱心企业在送猪仔时,已经和他们签订了收购协议,到生猪出栏时,将以高于市场价全部买走。
据了解,这家爱心企业通过“公司+贫困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在秦岭山区贫困村确定了213户贫困户,从生猪养殖配套果蔬种植、技术培训输送务工、物资补助等方面入手,帮助贫困户脱贫,做到“一户一方案、一表一本账”,让贫困户的腰包鼓了起来,实现扶贫方式由“救济型”到“发展型”的转变。
记者从西安市扶贫办了解到,今年,西安市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加快发展中蜂、奶山羊、猕猴桃、核桃、休闲农业5大扶贫主导产业,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等10项产业扶贫重点工程,实施林业生态脱贫。
同时,瞄准218个重点村和9916户重点户,全面落实 “五提一保”、驻村联户等各项帮扶措施,通过产业脱贫、就业培训、政策保障、社会帮扶等措施,确保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地区平均水平,周至国家级贫困县和390个省级贫困村年内实现脱贫摘帽,不落一户、不漏一人。
高新科技带动农业腾飞
一粒种子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创造一个奇迹。发展现代农业,关键在科技。
记者来到长安区黄良街办西古城村的西安秦北世纪花园中心,仿佛陷入了一片花海,园内奇花异草,五颜六色,暗香扑面,让人置身于一片浪漫温馨之中。9000平方米的智能温室里,工作人员正在为花卉浇水施肥。
据了解,按照发展标准化花卉产业,建设农业种植景观和栽培新技术示范的现代农业园的思路,该园区年均向市场提供花卉苗木10万株、生态水果蔬菜5万斤。
记者看到,园区蔬菜以无土栽培为主,采取基质栽培、液体栽培等现代农业栽培模式。园区负责人介绍说,用这种方式生长出的蔬菜更生态,可食用率更高。
“这种市场按斤卖的奶油白菜,我们这里论颗销售。10元一颗的价格,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就是先进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 园区负责人自豪地说。
近两年间,西安市不断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充分发挥西安在科教和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加快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体系建设,为现代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2016年,全市组织申报的省市科研推广项目达32个,发布农业主推品种和技术达60项。
生态文明引领大美西安
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西安市加强以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为重点的重大治水工程建设,着力恢复“八水绕长安”盛景,做足了水文章,显现了“山水之城”新气象。今年8月25日,西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水利部验收,综合评估结果优秀。
2016年9月,西安市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全市新造林4.35万亩,栽植乔灌花木910万株,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记者了解到,今年,西安市按照“四季常绿、一路一景”标准,进一步完善全市增绿美化建设方案,深入推进“美丽西安·绿色家园”行动,重点完成108国道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沪陕高速两侧绿化美化工作。此外,还围绕护绿,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同时,今年西安市还将建设2-3个大型花卉批发交易市场,周至、长安、蓝田至少要各建一个。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全年启动10个规模基地酒庄建设,重点解决全市鲜食果品存储时间短、产业链条不长、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未来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西安一直在行动。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西安市将继续把园区建设作为主要抓手,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
编辑: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