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面馆靠卖搅团生意火 10元一碗带火炒菜
天下第一面以面著称,然而不少人慕名而来,却是因为它的搅团。店里搅团虽然出名,但却又不见菜单上标明。天下第一面 西安 和平门店的黄经理打趣道: “这里的搅团是道很‘名贵’的菜。”原来店里的搅团是现做,从玉米面下锅,到擀面杖把玉米糊糊搅得黏住提起来,得一个多小时。一般人等不及;一碗搅团只卖 十块钱,又太费人工。于是食客们达成默契:“我们是来吃炒菜的。”在点菜的时候,主食直接要搅团。这样一来,食客们能从容等待搅团上锅;面馆也借搅团招徕 了一整桌吃炒菜的客人,溢价何止十倍。互联网时代讲究跨界出奇,天下第一面则深得互联网思维之精髓。就像是煮搅团的锅里水不时往外溢,天下第一面始终在寻 找“溢出”的价值。
话说这天下第一面的搅团,何以让人如此痴迷?凡是对饮食有些讲究的人,都会明白,东西要好吃,除了工艺和调味之外,首先食材要好。天下第一面选择食材十分 考究。天下第一面的创始人赵秋霞十几年前从宝鸡到西安开面馆时,就到生养她的关中大地寻找灵感,找寻地道的东府玉米面、西府辣子、西府醋。玉米面要渭南玉 米磨的第二、第三道粉,这里的玉米饱满透亮;辣子要石磨碾的,能让辣椒籽渗出香来;醋也精挑细选,用农户自家粮食酿的醋。好食材,再加上农村媳妇从小练就 的手艺,热腾腾的关中搅团就出锅了。
然而酒香也怕巷子深。搅团虽好,外人又如何知道?如今已是搅团帮天下第一面造势,但在最初,赵秋霞通过打造天下第一面的品牌,才开启了顾客盈门的奇观。
赵秋霞最初开面馆时,她发现店里的长寿面总是卖得很好,想来长寿面的做法、味道,和其他面没差很多,她就开始向顾客打听。“哦,原来是这名字讨喜!”赵秋 霞意识到,她要做一款名字能叫得响的面。2000年3月8日,“天下第一面”诞生了。当厨师站着扶梯,把面挑得和饭馆门头一样高的时候,聚拢上来的食客们 都惊呆了!3.8米!不长也不短,赵秋霞找来米尺,在三块案板拼起来的台面上,把米尺一点点松开,食客们的舌头好像也跟着赵秋霞的米尺一点点拉长。 “3.8米的长度代表着三秦大地八百里平川,也代表着 陕西 3800万人民。”赵秋霞操着西府方言给现场的食客们介绍道,她的丈夫严子农则在一旁拍着手笑。 严子农曾是西安一所大学的教授,为了支持妻子的事业,他辞职下了海。夫妻俩熬夜几宿想出来的点子,让这个小面馆彻底火了。直到现在,“天下第一面”依旧是 面馆的保留表演项目。无论省内、省外还是国外的客人,都想一睹这“天下第一”的真容。“‘天下第一面’一套三碗,一碗面两碗汤。一碗一条面3.8米长,6 厘米宽,薄如纸柔似筋;两碗汤:一碗南方海鲜营养汤,一碗北方酸辣臊子营养汤。”黄经理介绍道,一套28元钱,平常日子就能卖上千套。
天下第一面的牌子打响了,但只是面食,如何能扩大经营呢?搅团的出现就开启了天下第一面第二波成长红利。天下第一面用搅团当抓手,让整个陕菜经营也得到了更多顾客认可。
到如今,当人们见识过了各种各样宽敞的菜馆之后,还是会惊异于一个面馆竟也可以有这样大的面积。位于大雁塔北广场的天下第一面旗舰店,面积超过1500平 方米,足有七八个普通面馆那么大。在去年底,这家店还进行了一次装修升级,在店的内墙上重绘了关中民俗画,又把原有的8人包间面积扩大,装修后可以坐15 人,还可以在包间里放上供食客休息的沙发。“我们店里有18种面条,38种小吃,88道凉菜,108道热菜。”黄经理笑着说,要是没有搅团,不知我们的炒 菜要少卖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