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了“穷帽子”,更要加油干
3年前,在张玉成眼中,家里27亩粮食种得再好,也比不过年收入1万元左右的1个大棚;3年后的今天,在他眼中,养好1头牛,能顶1个大棚的收入。
4月28日,记者在宜川县丹州街道王湾村见到村民张玉成时,他正在半山腰上的牛棚里给牛拌饲料、喂食。
“这几年多亏了政府扶贫好政策和结对干部的帮扶,我先后种大棚和养牛,2018年年底全家就脱了贫。”张玉成自豪地对记者说。
张玉成全家4口人,过去以种粮食和他外出打零工维持全家生计。2017年年初,张玉成家因缺技术致贫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过去种玉米,每亩年纯收入也就400多元。自从2017年年初县上在村上投资兴建了大棚基地以来,我就有了种大棚的想法。”张玉成回忆道,“2017年3月,我以每棚每年500元的租赁费承包了4个大棚,由于第一次试种,没有经验,平均每棚纯收入在3000元左右。”
“种了一辈子玉米,如今改种大棚,一开始我也在观望,但我家的结对帮扶干部——宜川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局长王文革得知后,不仅鼓励我,还给我送来了相关技术资料;联户包扶干部——延安大学党委书记张金锁也到家里动员我参加各级农业技术培训。”张玉成说,“缺啥就要补啥。3年来,县上相关部门但凡组织技术培训,我一次也没落下。我先后拿到了市、县两级农业技术培训合格证。”
为了将大棚经营得更好,张玉成先后加入了县上和村上大棚种植户建立的微信群,通过微信交流棚栽经验,取长补短。
2018年,掌握技术的张玉成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将4个大棚调整发展了圣女果和辣椒,每棚纯收入8000多元。2019年,他又调整发展了甜瓜、西瓜等,每棚纯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
思维开阔了,眼界也宽了。张玉成很快认识到,光靠大棚不行,还要发展其他产业,实现多渠道增收。
“在了解了县上针对养牛有扶持政策时,我决定把产业发展投向养牛,因为1头成牛可以卖到1万元左右,收入可观。2018年年底和2019年年初,我先后2批次买了11头牛犊进行繁育,目前牛存栏达到15头。”张玉成激动地说,“干部帮扶咱,也只能扶一时,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努力和勤劳。为了养好牛,我还下载了抖音软件。凡在养牛中遇到难题,就在抖音中找答案,那里既有图像,又有声音,通俗易懂。”
今年张玉成决定将主要精力放在养牛上,筹建了新的养牛场。同时,除了在大田里种玉米外,他还在大棚里发展甘蓝和胡萝卜。如果市场行情好的话,甘蓝和胡萝卜就卖成现钱;反之,就拿去喂牛,可谓一举两得,大大降低了养牛的成本。
“从种植玉米到经营大棚,再到发展养牛,如今我家的产业实现了‘连级跳’,收入也年年递增,全家人均年纯收入从2016年的2423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47元。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要确保稳定持续增收,我的经验是,产业不能盲目扩张,必须根据自身能力去发展。”张玉成说。
记者手记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连日来,记者在宜川县走访,听脱贫群众张玉成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只要人肯干敢干,就一定会成功。”
张玉成家的结对帮扶干部王文革这样评价张玉成:“不怕失败,敢于尝试,勇于探索。”
张玉成家的“常客”——王湾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刚说,张玉成是一个乐于学习的人,更是一个干事有长远眼光的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张玉成尽管得到过各级干部的帮扶,但他并未等、靠、要,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发展了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产业,不仅实现了多渠道增收,而且全家实现了稳定持续增收。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像王文革这样的扶贫干部,不断激发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更需要像张玉成这样的脱贫户,勇于向挫折和困难挑战,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记者程伟)
编辑: 石悦琳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