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唐韵播千秋:记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

04.02.2017  19:08
            《陕西日报》2017年2月4日( 记者  高山)题: 霍松林:桃李唐韵播千秋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霍松林

霍松林著作《文艺学概论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霍松林先生千古!”陕西师范大学发出的一条讣告震惊文坛。享誉海内外的唐诗研究一代宗师、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教育家、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名誉院长霍松林2月1日中午时分,在西安家中辞世,享年97岁。              霍松林道德文章蜚声学界,其学术成就与治学思想备受推崇。他逝世的消息一经传开,社会各界沉痛悼念,共寄哀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马凯发来唁电,对霍松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亲属表示诚挚问候。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了挽联:“杏坛育桃李,唐音播千秋。”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以七言痛悼:“千秋唐诗接海天,百年唐音阁在前。遥拜霍公钟吕响,青松过处终南现。”大兴善寺住持宽旭题写挽联:“松梵清音远,林风觉路长。”陕西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全国近百所学校敬献了花圈花篮。              生前,霍松林回顾自己近一个世纪的岁月时曾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情。” 
            一生只做三件事,但他把每一件都做到了极致。他的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被认为是“开山之作”,他培养的学生如今已有不少人成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他的《文艺学概论》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基础。 
            这位世纪老人、这位文化学者,用简简单单的三件事,抒写了自己传奇般的人生,也照亮了中国文学的一片天。
  壹      严父启蒙  师承名家

            出生于1921年9月的霍松林,是甘肃天水人,3岁起随父认字读书,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神童”之誉名闻天水。             霍松林曾在文中回忆:“父亲在我的写作方法、治学门径等方面给予谆谆教诲。科举制度废除后,我的父亲回乡教书、种田、行医。当时,村里一所初小整天教娃娃们朗读‘大狗叫、小狗跳’之类的俚语,父亲认为这是一种‘误人子弟’的教育方式,没有让我读那所初小,而是坚持按照自己的想法在家里教。先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主要是认字;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诗经》《子史精华》《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父亲的教学方法是:教认字,形、音、义讲清楚;教书法,摆正姿势、正确执笔运笔,学会分析字的间架结构;讲文章,不仅说明大意,还要讲清层次结构,理清作者思路;讲诗词,则说明如何调平仄、查韵书,掌握诗词格律;读诗词古文,要求眼到、心到、口到,吐字清晰、反复吟诵、声出金石,以领会其格调声色、神理气韵。”              幼年时,霍松林按照父亲的要求,熟读背诵。因为父亲认为,人的幼年记忆力强,多熟读、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一辈子受用无穷。尽管当时霍松林一个人被关在家里反复背诵古书,对父亲有埋怨情绪。但之后回想起来甚是感谢父亲的严格。“早年的‘死记硬背’使我终身受用。启蒙教育使我养成了背书的习惯,也积累了一些背书的经验,记忆力不断增强。”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霍松林从十五六岁就沉潜于诗词创作,初高中阶段发表抗战诗词散文颇多。最早发表的是一首旧体诗《卢沟桥战歌》,时年仅16岁,随后又写出《闻平型关大捷·喜赋》《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等诸多忧时感事之作。被国学大师于右任称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 
            1945年,自谦“穷乡僻壤放羊娃”的霍松林以兰州考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获得了胡小石、柳翼谋、朱东润、汪辟疆、罗根泽、陈匪石、张世禄、吴组缃等一批著名学者的赞赏、指导和教诲,并与汪辟疆、陈匪石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先生们渊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严谨的治学风范,为霍松林此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贰      一生挚爱诗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北宋哲学家、易学家邵雍的五言绝句《山村咏怀》是中国孩子的启蒙诗,许多两三岁的小孩都会吟唱。这首诗,也是霍松林年幼时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首诗。一首诗把从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地融入其中,勾勒出一幅静美如画的山村风景图,好认好记、平仄合律,这在幼时的霍松林看来无比神奇。也正是父亲带给他的这首诗,开启了霍松林的诗歌人生,指引着霍松林在诗歌研究创作领域取得了斐然的成就。              1982年4月,霍松林在陕西师范大学主持全国唐诗研讨会,专家云集、盛况空前,并于同年被选为中国唐诗学会副会长。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在京成立,霍松林又被众望所归地选为副会长,后担任名誉会长。1995年,中国作协向他颁发了“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特殊贡献奖牌。2008年12月20日,由中华诗词学会主办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5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霍松林教授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位获奖人之一。
            霍松林曾把自己的学术研究分为两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领域;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理论、古代文学等多个领域均有涉足。虽然以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研究家冠名,但在博学的霍松林心里,诗歌占据着更为重要的位置。“唐宋文学,尤其唐诗,是我几十年来最关注的领域,其中,对杜甫和白居易的研究产生了一系列代表性成果。”霍松林曾公开表示。确实,诗歌创作也贯穿了他的一生。从1937年抗战爆发作《卢沟桥战歌》,到为久旱而愁作诗《苦旱》,到赴南京求学作词《梦归》,再到改革开放后的《赞神九胜利归来》《迎香港回归》……仅《霍松林诗词集》一部,就达13卷之多,收录了其1200多首诗词。霍松林一生不间断地创作,就连临终前的几天,还总对子女们说自己做梦梦到写了几首诗。 
            “水碧山青白鸟飞,百花处处斗芳菲。人间应有诗中画,彩笔还须着意挥。”霍松林坚持文学创作是一条艰苦的道路,作者必须具有高度的创作意识,自觉从社会生活、工作实践中发现描述对象,从中汲取养料并及时创作出来,集腋成裘、积少成多。这在霍松林的诗里,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海鹏刘望与刘洋,稳驾神舟万里航。交会天宫操胜算,欢呼祖国赞端阳。乾坤通话情何热,科教兴邦路正长。载誉归来回首看,太空吾亦有家乡。”霍松林通过《赞神九胜利归来》表达出自己对国家的拳拳深情。在《唐音阁吟稿》中,举凡国计、民生、亲情、友情、个人际遇与感受,乃至山川胜迹,无不纳入霍松林视野。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张勃兴感慨地说:“松林以诗词记录了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举凡国家兴亡,民族奋战,人民忧患,师友交游,人生际遇,凡可兴、可观、可群、可怨者,无不记之以吟。其题材之丰富,寓意之深邃,行踪之悠远,容量之宏大,艺术之高超都令人感叹。”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周笃文教授认为,《霍松林诗词集》共收录诗词1200余首,时间跨度70余年,可说是历史的实录。 
            此外,霍松林认为传统诗词创作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蓬勃发展的当下,要求“新”,力求题材新、观念新、意境新、语言新,以表现新时代新生活。他用新声新韵创作的《金婚谢妻》和《八十述怀》等27首七律,被诗词界公认是“新声新韵的奠基之作,在中华诗史上有划时代意义”。 
叁      文学专著奠基新中国文艺理论

            1951年赴陕执教至今,霍松林历任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讲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 
            在半个多世纪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生涯中,这位世纪老人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坚持不懈。其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尤以文艺理论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最有成就和特色,代表作有《文艺学概论》《文艺学简论》《〈西厢记〉简说》《〈西厢记〉述评》《李白诗歌鉴赏》《宋诗三百首评注》《历代诗精品评注》《孔颖达诗歌初探》《〈滹南诗话〉校注》《〈瓯北诗话〉校注》《诗的形象及其他》《白居易诗译析》《文艺散论》《唐宋名篇品鉴》《历代好诗诠评》《唐宋诗文鉴赏举隅》《唐音阁文集》等30多种;主编《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1988年)》(6卷)、《中国古典小说六大名著鉴赏辞典》《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辞赋大辞典》《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说注》《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元曲精华》等50多种。他的大量唐宋文学和文艺理论研究专著,都被认为是这些领域的“开山之作”。 
            尤其是1957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文艺学概论》,文学界普遍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最早出版的一部新型文学理论专著,奠定了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基础。1982年,霍松林又对《文艺学概论》增删修订,并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文艺学简论》。 
            霍松林献身教育,著述等身,广受赞许。其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载入国内各种社会科学家传略、文学家辞典、《中国当代名人录》和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大洋洲及远东地区名人录》、美国国际传记中心《世界杰出领先人物名人录》等。        
肆      严谨治学  桃李芬芳
                  上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而高校中文学科也是筚路蓝缕,创业维艰。当时,高校文科要求多开新课,用新观点教学,但并无统一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更无新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连新的参考书也几乎为零。 
            1951年,霍松林应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之聘,到该校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到校伊始,霍松林就承担了《文艺学》《现代诗歌》《现代文学史》三门新课。在极少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霍松林边教边学,自己动手,从头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拟出提纲,编写讲义。 
            “我追求的学术品格是:希望自己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中,做到求真求是、学风严谨、不盲从、不随波逐流,始终不偏离这一学术‘政治方向’。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受汪辟疆先生熏陶,霍松林早年就确立了自己的治学思想——知能并重。他认为研究者不搞创作,研究人家的作品未免隔靴搔痒;有了个人的亲身体验,才能真切体味创作的甘苦和奥妙。因此,他对自己的学生要求几近严苛。 
            为本科生讲古代文学时,霍松林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文名篇、精读古典名著;对研究生的培养,霍松林有八字箴言:“品学兼优、知能合一”。对“知”,既要求“博”,又要求“精”,而所谓“能”,则指能力、创造力。“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应该搞一点创作,至少要有一点创作经验、创作甘苦,才能较深刻地理解作品。”霍松林经常说;指导博士做学位论文,霍松林将其分为“三步走”:一是确定研究范围后,放眼古今中外,博览精研,充分占有资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和他人所未及的资料;二是厘清研究范围所涉的研究史,以力避重复、力求创新,运用唯物辩证观点梳理资料,形成论题;三是围绕论题,进一步博览精研,选好角度,论从史出,考论结合,提要钩玄,探微抉秘。 
            尽管如此不近人情,但霍松林所有学生的论文均高质量通过,其中不少人如今已成为高校古典文学教学和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明君、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小军、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尚永亮……自1953年起在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至今,霍松林先后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这些“霍家军”大多已独立出版专著,在文坛和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各方看好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著作

 
            《文艺学概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西厢记〉简说》作家出版社1957年出版。
            《诗的形象及其他》长江文艺出版社1958年出版。
            《白居易诗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58年第1版。
            《〈滹南诗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5月出版。
            《〈瓯北诗话〉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2月出版。
            《原诗》、《〈诗说晬语〉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出版。
            《文艺散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
            《文艺学简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
            《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
            《唐音阁吟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
            《唐音阁诗词集》台北百骏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出版。
            《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唐诗精选评注》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
            《唐宋名篇品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历代好诗诠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诗词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鉴赏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随笔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译诗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影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唐音阁杂俎》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出版。
            《绝妙唐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 
     

荣誉
            1985年被评为陕西省优秀教师。
            1986年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             1987年应客员教授之聘,赴日本明治大学、信州大学等校讲学,在东京作唐诗研究公开讲演,载誉而归。
            1988年应聘任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指导委员会副会长,获颁“终身学术成就”金像奖。
            1989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0年被选为世界杰出领先人物。
            1991年荣获国家特殊津贴。             1995年被中国作协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获颁“以笔为枪,投身抗战”奖牌。             2008年获“改革开放三十年陕西高等教育突出贡献奖”和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
            2009年被评为陕西首届社科名家。
            2010年获陕西“十二五”科学发展思想驱动奖。 (信息采集:薛晓强      审核:黄晓青)
              延伸阅读: 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逝世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