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者支农 给村民拍了第一张全家福
他们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们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群支农人的良心……本报携手阿里天天正能量发起的“志愿者关爱行动”,吸引社会各界参与。
让村民们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张利,是 西安 财经学院大四学生,也是第十届 陕西 省大学生支农队的队长。“2015年下乡的村子特别贫穷,很多村里人从没拍过照片,更别说全家福了,而我喜欢摄影,就自发地给他们拍照,他们拥有了第一张全家福。”
张利回忆道,在下乡过程中,曾经有一个村子从来没开过运动会,更不知道运动会是什么,于是他便在当地学校组织了运动会。前不久回访的时候,有一个孩子说,自己就是从那时培养起长跑的兴趣,现在是他们学校各项长跑冠军。
成果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凸显的。为让支农队走得更好,张利积极寻找着前进的方向。“很多人认为关注三农,也仅仅是去关注它,大至中国农村,小至陕西农村,甚至自己的村子,不是凭借你我个人的能力可以改变的。但是,现在我想说,虽然个人力量有限,但每个人继续坚持下去,十年二十年,那就能促成完美的质变--建设新农村。”张利说。
与当地学生一起签订“环保公约”
邢颖茹,一位来自西安的女孩,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大四学生,大学期间一直下乡支农支教。
“如果说你问我,你支农都在支什么?我只会告诉你,支农曙光,点亮希望。”邢颖茹说。
在下乡过程中,尝试巩固维护当地的文艺队;在回访过程中,为当地带去了村里影集。
“2015年1月下乡时,我们在村子的戏台里上课、吃住,令我们很感动的是,当地的阿姨给我们送来了太阳扇、被褥,孩子们特别努力学习,我们走的时候,他们说以后也要考大学,走出山里。”邢颖茹回忆道。
2015年7月,在渭南市合阳县黑池镇朴鲁村下乡,邢颖茹担任理论学习副队,在活动中尝试制作理论学习手册,利用工作坊的所学,创新理论学习的形式。此外,通过乡村儿童自拍自导,和志愿者一起制作“乡村环境”的纪录片,和学生们一起画村庄地图并商量签订“环保公约”。
在谈起自己大学时代的支农生活感受时,邢颖茹用这样一首诗表示:
弹指一挥间,支农已四年;严寒与酷暑,铸就支农梦;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左臂红领巾,出征记心间;
清晨唱队歌,黄昏凯歌还;门口唠家常,炕头叙往事;
法宣播常识,医疗预疾病;队友互鼓励,忘却累与饿;
魂牵梦绕处,心动情系时;支教种希望,临别大联欢;
凡我寒门士,支农志更坚;星火支农人,有心塑自我;
洗尽书生气,少年中国说;雄关真如铁,何惧从头越?
首席记者 姬娜 实习生 刘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