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城市改地名"规矩":更名需征得当地群众同意

02.08.2016  18:38

  提起地名,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意味:一方风土、街巷里弄,无不承载着历史典故、人文情怀。但地名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台站港场、道路桥梁、广告文牍等等,都与其息息相关。也因此,改地名与百姓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一发而动全身。虽然话题很热,但对于更改地名背后的规则与成本,知者寥寥。本版今起“关注改地名现象”,梳理改名的“规矩”、翻翻改名的“账本”,探讨地名更改对城市及人们带来的广泛影响。

  ——编 者

  在陕西勉县县委工作的黄杞(化名)没想到,一则征集市名的通知,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6月30日,陕西汉中勉县撤县设市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勉县撤县设市公开征集市名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于7月1日至7月10日面向全社会开展撤县设市城市名称征集活动。

  这不是勉县第一次改名。秦汉时期,汉水被称为“沔水”,这个因“沔水”而得名的县城,因“”字生僻难认,经国务院批准,在1964年9月,由“沔县”改名为同音的“勉县”。

  重名或同音、使用生僻字的必须得改,更名需征得当地群众同意

  早在1995年和2011年,勉县就曾提出过撤县设市的申请,均因国家政策调整被搁置。今年,这件事被重新提上日程。

  “勉县从5月开始加快了撤县设市步伐,目前正在资料准备阶段。撤县设市是一项很庞大的工程,需要准备的资料共有四大类20项内容,每一项都要符合上级要求。”勉县民政局长李建乾说。而据黄杞介绍,拟定名字只是撤县设市一系列工作中最初的一部分。

  这些年,全国范围内像勉县撤县设市这样的行政区划调整和变更并不少见。有的地方选择保留原名,如云南撤销腾冲县,设立县级腾冲市、四川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有的换了新地名,如贵州遵义县更名为播州区、河南陕县更名为陕州区。显然,勉县也想借着这次机会更改地名。

  有些时候,地名必须得改。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列出了这些情况: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重名或同音的、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与当地地名不统一的,以及使用生僻字的,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条例》还指出,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因此,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在这里,地名的范畴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命名要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不以外国人名、地名进行命名

  此次,勉县更名一事之所以引发争议,源于《通告》中的一句话:“勉县县政府已初步将市名拟定为定军山市”。

  “定军山市最佳,以为汉中属于四川的大有人在,不知道定军山的人却极少”“四个字会不会太长?”“反正不能是武侯市,全国那么多武侯祠”“个人觉得沔水市比较合理”……《通告》在县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美丽勉县”公布后,网友们观点不一,有的为暂定的新地名叫好,也有人觉得,虽然定军山的名气较大,但只反映了一场战役,含义单一,无法涵盖勉县厚重的历史。

  “定军山是汉中十大文化符号之一,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后初步拟定此名。之所以再次发通知征集,是想看看有没有更好、更有创意的名字。”黄杞说。

  2014年,汉中市举办“汉中十大文化符号”评选活动,经过近20万名市民的票选,位于勉县境内的定军山与张骞、朱鹮、龙岗文化等一同上榜。其中,定军山不仅被解读为具有历史高度,也因京剧《定军山》被认为在艺术坐标上光芒瞩目。

  那么,“定军山市”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地名?1996年,民政部印发《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补充了地名命名更名等详细规定。在《细则》里,地名的命名要遵循不少原则,除了应避免重名或使用同音字和生僻字以外,还应反映当地人文或自然地理特征、使用规范的汉字或少数民族文字,其它的规则包括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等。此外,申报地名的命名、更名时,应将命名、更名的理由及拟采用的新名的含义、来源等一并加以说明。

  目前,翻看勉县政府网站和公众号推送的《通告》,已经找不到有关“定军山市”的描述。

  更名要报国务院或各级政府、当地主管部门审批,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决定

  从最初的想法到最后尘埃落定,地名的更名和重新命名并不简单随意,有的可能酝酿多年都没有结果。“我们已经征集到包括武侯市、诸葛市等在内的200多个市名,具体结果将于近日发布公示。”黄杞说。

  我国对地名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制。民政部是全国地名管理的主管部门,县级以上民政管理部门(或地名委员会)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地名工作。

  由于地名范畴甚广,不同地名想要更名、命名,程序和审批对象都不相同。根据《条例》,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城镇街道名称,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审批程序。而类似勉县撤县设市,涉及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的,则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报由国务院审批。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为了规范地名管理,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条例,结合地方实际,细化地名的命名和更名、使用和管理、地名标志设置等规定。

  各地条例各有特色。2014年公布的《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被称为“史上最严最细条例”,禁止洋名、怪名、有偿命名,要求建筑物通名具备与其相适应的用地面积、高度、绿地率等。2016年出台的《成都市地名总体规划2015—2020》更被称做升级版,成为“史上最严地名总规”。北京市在《北京市地名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制定《北京市门牌、楼牌管理办法》,对门牌、楼牌等地名范畴内的具体分支做了更加细致的规定。海南则修改了其于1994年颁布的《海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使其中一些规定和表述更合时宜。

  政策有差异,但也有共同点:地名命名或更名变得更加慎重,光靠政府拍脑袋的“长官意志”少了,来自社会的声音正在被倾听和重视。《成都市地名管理条例》第九条写道,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征求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当地居民的意见。对城市快速路、主干道路和大型桥梁、广场等重要实体以及涉及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命名、更名事项应当组织论证。同样的,根据2013年起实施的《陕西地名管理条例》第十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行充分论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而就在今年2月,在邀请市民出主意、专家提建议、沿线单位参与后,杭州为主城区51条道路、32座桥梁拟定的新地名广受好评。

  有专家表示,地名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与其打交道最多的是当地居民,因此,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他们参与到地名更名、命名的过程中,既是对居民的尊重,也是对地名的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