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脱贫攻坚纪实(一):传承红色基因 决战脱贫攻坚
核心提示: 7月3日,记者跟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采访团,走进了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陕南地区。这里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时代虽有变迁,但主题永未改变,那就是伟大的斗争:过去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现在是与贫困进行斗争;过去是开展武装斗争,现在是开展脱贫攻坚战。
7月3日,记者跟随“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采访团,走进了位于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陕南地区。这里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时代虽有变迁,但主题永未改变,那就是伟大的斗争:过去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现在是与贫困进行斗争;过去是开展武装斗争,现在是开展脱贫攻坚战。
老区孕育了发展发展要反哺老区
陕西省的贫困地区基本上与革命老区相重合,这不是某种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
老区复杂的地理环境是红色政权的屏障。毛主席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指导中国革命的伟大著作中,提出了“边界割据”的思想,主张在各地军阀势力范围的交界地区,建立红色政权。绵绵群山在地理上造成了阻隔,成为分割军阀势力的天然界限。另一方面,这些令旧军阀行进困难、视若畏途的群山,又成了呵护革命火种的天然屏障。老区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实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胜利。
过去的地理优势变成制约经济发展的劣势。随着革命形势不断向前发展,革命战争也从固守根据地的内线作战,转向了挺进敌占区的外线作战。我们党的工作重心也不断走出绵绵群山,走向平原、走向城市。受制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作为革命沃土的老区,在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发展一度落后于交通发达、土地平旷、人口稠密的地区。曾经是红色政权坚固屏障的莽莽万重山,如今却成了限制老区物流、客流、信息流的障碍。
不忘初心、上下同心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树不能丢其根,水不能失其源。老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是孕育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源。2015年2月13日,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习主席指出:“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老区和老区人民的这些牺牲和贡献。”习主席强调:“加快老区发展步伐,做好老区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脱贫致富,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习主席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把老区发展和老区人民生活改善时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真抓实干,贯彻精准扶贫要求,做到目标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举措明确,把钱真正用到刀刃上,真正发挥拔穷根的作用。”
陕北革命的大门红色文化的热土
陕南之行第一天,记者来到了位于秦岭南麓的汉中市佛坪县沙窝村。该村隐匿于山林茂密、道路崎岖的崇山峻岭之中,虽说只是个人口不足700人的小村庄,但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却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曾经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桥头堡。1932年7月,国民党纠集30万重兵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围剿”。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陕南、川东转移。1932年11月,转移途中的红四方面军物资奇缺,在路过此地时得到了补给,并在当地老乡指引下,走出了深山老林,于1932年12月成功转移至川陕边界的通江县,并在通江县设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
它是挺进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南大门。1934年10月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主力,在徐海东、程子华的带领下,开始了长征。1935年3月19日,红二十五军抵达沙窝村进行休整,并组织村民开展土地革命,在这块荒僻的土地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红二十五军依托秦岭山区的险峻地形,两次设伏,歼敌两个旅,得到了物资和兵员补充,建立并巩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22日,红二十五军攻克佛坪老县城,并在此召开重要会议,作出了去陕北与红二十六军会合的战略决策,为巩固陕北根据地,迎接中央红军的到来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红二十五军离开佛坪后,留下红七十四师在根据地坚持战斗。他们在宁陕、佛坪、户县、凤县、宝鸡一带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极大吸引和牵制了国民党陕西驻军,有力支援和策应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斗争。1936年2月,宁佛工委在沙窝村建立苏维埃政权,辖龙草坪、长角坝两乡九个村,面积约315平方公里,耕地4418亩,人口3075人,进一步壮大了红色根据地的实力。
它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在沙窝村,还保存着徐海东、程子华等红军将领的故居和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在里边陈列着红军将士曾经使用过的枪支、军号等。前来参观的游客,常常聚集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旁的大核桃树下,学唱红军军歌;围坐在村口的老石碾盘旁,缅怀红军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景;瞻仰红军将士的塑像,学习先辈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
坚持帮助学一体彻底拔掉穷根子
只有把准脉,才能开出脱贫致富的良方子。
沙窝村生态良好、风景秀丽,拥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还有天然溶洞、天然瀑布、天生石桥等天然美景。为了让优美的自然环境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县一级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大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帮扶力度;村一级狠抓富民安康工程建设,注重发挥互助组织在乡村脱贫中的助力作用;村民们认真学习致富经,努力掌握脱贫真本领,形成了帮、助、学三位一体的脱贫格局。
搞好帮扶,建设美丽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不可再生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慎之又慎。佛坪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沙窝村野生动物珍稀、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旖旎、红色文化深厚等内在优势,在外请专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投资5400万元,致力于将沙窝村建设成为休闲养生、避暑度假、观光学习、科考探秘的旅游胜地。先后建成了熊猫驯化繁育基地,复原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建立了特色养殖基地(中蜂、冷水鱼)、药业种植基地(山茱萸、天麻、猪苓)、干果园林(板栗、核桃)等基础建设项目,为发展旅游业与特色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支部助力,发挥集体优势。“工作好不好,关键在领导”,这是村党支部书记段昌斌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村党支部发挥钉钉子精神,坚持硬骨头一块块地啃,持续用力解决难题。支部带领全体村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前后花了6年时间,把连接8个村民组的山间小道,修成能通车入村的水泥路、致富路。并逐步完成了电力入户、自来水入厨、通讯网覆盖以及村卫生室建设等民生工程,彻底改变了村民出行难、通话难、用电难、饮水难和看病难等“五难”问题,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质量。2017年,经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互助资金协会,重点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养殖等拳头产业。去年合作社净收益17.74万元,为参股村民每股分红340元;互助资金协会也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提供贴息贷款10.2万元,帮助贫困户解决了资金难的问题。
强化学习,增强内生动力。脱贫的关键是让贫困户树立脱贫的决心,掌握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志智双扶”是沙窝村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扶志,就是通过设立扶志学堂,建立村民议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组织,深入开展“明理、感恩、自强”主题教育,致力革除农村的陈规陋习,努力培育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村风民风,形成全村携手脱贫奔小康的良好局面。扶智,就是通过支部帮扶、先富帮带的方法,采取一帮一的形式,与建档立卡的54户贫困户结成对子,带领贫困户学习养殖、种植技术,掌握开办民宿宾馆、农家乐的本领。2017年底,全村贫困户减少到6户7人。2018年全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0960元,村民彻底摘掉了穷帽子。
编辑:王晗璐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