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主要提到了以下几点: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经济增长预期7%左右,考虑了需要和可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衔接,与经济总量扩大和结构升级的要求相适应,符合发展规律,符合客观实际。以这样的速度保持较长时期发展,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会更加雄厚。稳增长也是为了保就业,随着服务业比重上升、小微企业增多和经济体量增大,7%左右的速度可以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各地要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挖掘潜力,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实行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管理制度,除法定涉密信息外,中央和地方所有部门预决算都要公开,全面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推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制定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有效办法。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调整完善消费税政策,扩大资源税从价计征范围。提请修订税收征管法。改革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李克强表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取得新突破。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途径,也是最大的内需所在。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解决三个1亿人问题为着力点,发挥好城镇化对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今年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安排740万套,其中棚户区改造580万套,增加110万套,把城市危房改造纳入棚改政策范围。农村危房改造366万户,增加100万户,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住房保障逐步实行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把一些存量房转为公租房和安置房。对居住特别困难的低保家庭,给予住房救助。坚持分类指导,因地施策,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李克强认为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城镇化难点问题。抓紧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落实放宽户口迁移政策。对已在城镇就业和居住但尚未落户的外来人口,以居住证为载体提供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取消居住证收费。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市民化挂钩机制,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建立规范多元可持续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稳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和拓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资金和政策支持,扩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他表示将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完善设市标准,实行特大镇扩权增能试点,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加强城市供水供气供电、公交和防洪防涝设施等建设。坚决治理污染、拥堵等城市病,让出行更方便、环境更宜居。
推进农业现代化,改革是关键。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做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审慎开展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试点。
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生态环保、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实质性突破。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有序开工黄金水道治理、沿江码头口岸等重大项目,构筑综合立体大通道,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引导产业由东向西梯度转移。加强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建设,深化泛珠等区域合作。
解读政府工作报告背后深意
关键词发生变化
有媒体解读称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与去年表述有着明显区别,并未出现“调控”、“抑制”等词汇,而是用了“支持“、”促进”。
自2001年房地产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其表述越来越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房地产政策也从从最初的“培育”,到随后的“鼓励”,“改革”,再到“高度警惕”,“从严调控”,直至2014年提出的“双向调控”。2015提出了“支持促进”。
房地产崩溃是耸人听闻
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二司司长向东表示:房地产确实在经济的发展中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是支柱产业之一。对房地产的态度,总理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
房地产还是要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责任,政府主要是保基本的责任。比如对低收入群体、解决不了自己的住房问题的,政府有责任帮助他解决,比如在保障房建设上应该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了要建3600万套,每年都是700万套。
而房地产本身的调控方面,还是要遵循市场的规律。今年强调保持房地产平稳的发展,实际这几年也没有专门针对房地产出什么对策。应该说,本届政府在房地产的调控上,执法更加科学,强调分类施策,一城一策。
有声音说房地产会出现断崖式下跌,不会。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认为中国房地产马上就要崩溃,这是耸人听闻的。
工作重点在“保障低端”、抑制投机
民生证券发表解读: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区域经济带定位,要求梯度发展、形成新的经济支撑带:优先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大力促进中部地区,梯度发展;三大主要经济带形成:长三角地区,泛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预计首都经济圈规划上半年将出台,成为政策落地最快的区域。
再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明确具体指标:“三个1亿人”要求农民落户,改造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城镇化的重点在中西部,中西部城镇化关键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人口市民化,要解决户籍制度和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公平。
房地产工作重点在“保障低端”、抑制投机:1、保障房今年保障房新开工700万套以上(2013年为630万套),提高大城市住房保障;2、保障房建设关键要解决资金问题,采用市场化的融资及运作方式;3、强调不同城市分类调控,4、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思路未变。
限购限贷至少今年不会全面退出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这一措辞如今继续重申,表明官方的态度是,即便要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暂时仍不会放开对于投机投资性需求的调控,也就是说,限购限贷至少今年不会全面退出。
共有产权房供应方面较有新意,意味着将上海经验向全国推广。实质仍是经适房,只不过产权清晰后,在退出时可避免许多纠缠。
三中全会已明确提出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与改革。这里重申而已。房地产税立法,仍以持有税为核心,但涉及亿万家庭,慎之又慎。上海重庆二地试点,经验显然不够,估计还得增加试点。人大立法流程长,估计草案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三年内难见法律,也不会全国开征。
住房保障问题上将体现差异化政策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报告中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等新提法,表明政府在住房保障问题上也将体现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避免简单化一刀切做法;同时在保障房建设领域也要运用市场化思维和手段。
此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要更大规模加快棚改和城中村改造,并将其列入三个1亿人目标,对房企的未来城市布局和市场选择有指引意义。
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是重要方向
【链家地产市场研究部】:从2013年开始,农村土地流转改革试点已经开启,未来这是农村土地改革的重要方向,土地流转率的提高对房地产行业是一种长期利好。(来源:中财网)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