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透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让隐藏的债务曝光

01.01.2015  11:02

  (今日关注·政府亮“家底”)让隐藏的债务曝光 让“家底”不再是本糊涂账

  ——全景透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2014年的最后一天,国务院批转的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公布,预示着政府会计重大改革正式启动。

  通过这一改革,2020年前,各级政府都要向社会公开完整的政府“家底”:散布在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多少、那些隐藏起来的债务规模多大、政府日常运行成本如何、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价值多少折旧了几成……这些信息生成一组崭新的报告——以政府资产负债表为主的政府财务报告体系。

  为何要启动这一改革?政府财务报告有什么用?如何确保报告的真实性?改革难度几何?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进行解读。

  摸清政府“家底”,资产、债务、行政成本一个都不能少

  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在很多国家已是常事,但在我国却是新鲜事。现在我们要了解政府有多少钱,主要通过财政决算报告,里面反映政府这一年有多少财政收入,花了多少钱。但从中看不到政府完整的财务状况,如果出现极端情况,人们也不会知道一个表面运行正常的政府是否早已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而要掌握这些信息,就要靠未来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就跟企业资产负债表一样,从中可以判断政府财务是否安全,是否会像美国底特律政府一样宣告破产。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说,近年来,我国各地政府大规模举借债务,财政风险不断积累。一级政府到底有多少资产,明的暗的到底欠了多少债,政府运行成本大不大,只有摸清这些家底信息,才能知道国家财政是否安全。这正是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的重要原因。

  而要真正摸清政府家底,政府财务报告就要尽可能完整地反映政府资产信息。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相比现在的决算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包含三大最关键信息——政府资产信息、政府负债信息、政府行政成本信息,这三项少了哪一项都不能全面反映政府财务情况。

  透明度是衡量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近年来,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很多专家学者建议对我国政府会计进行改革,编制政府财务报告也早已列入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部署。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只有提高政府财务透明度,公众才能更好参与社会管理,政府才能更有公信力。

  报告包含政府全部“家底”,将成信用评级重要依据

  一份包含政府全部“家底”的财务报告能拿来做什么?改革方案明确指出,2018年到2020年期间,在完成围绕编制政府财务报告相关制度建设后,将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分析应用体系,这意味着“大数据”时代这些信息将对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产生重要作用。

  “风险取决于手中有多少钱,只看收入不看资产,不掌握偿债能力,必然存在风险。摸清家底,才能全面防控财政风险。”刘尚希说。

  在财政部看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将成为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重要依据。近年来,我国逐步推进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改革,2014年还启动了10省市地方债自发自还试点。但未来投资者买不买地方债券,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就是地方政府的信用评级。如果缺乏反映一级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等,信用评级将失去有效信息支撑。

  刘尚希认为,政府财务报告能反映出政府基本建设投入、产权参股等形式的固定资产和企业国有权益等资产情况,对于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外,报告能科学准确反映政府各部门、各业务活动的运行成本费用,包括政府固定资产的折旧,这些信息的公开无疑将倒逼政府加强绩效管理,树立更强的节约花钱理念,加快政府转变职能。

  目前,我国也在准备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其中的居民部门、金融部门以及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资产负债表信息已相对较为完善,但政府资产负债表信息相对缺失。未来政府资产负债表的出现无疑将夯实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基础。

  让人民监督政府,倒逼政府“自我革命

  与上市公司的年报一样,政府编制的这份财务报告要接受审计,保证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合规性。审计之后,这份财务报告与审计报告一同,将依法报送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开,每一步都会在法律的保障下进行。

  同时,这份反映着政府行为的综合财务报告,也将是考核地方政府绩效、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开展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等的重要依据。也就是说,政府干得好不好、能不能发债、发多少债都会受到这份报告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数据的质量是编制这份财务报表的关键,只有搜集准确的数据,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才能反映真实情况,这需要各级财政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是对现有能力的考验。

  对各级政府而言,编制这样一份财务报告的确是一场自我革命,这不仅体现在其对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大幅提高,特别是在债务融资管理的规范性约束和透明度大幅提高,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切实强化理念更新和自我规范,要勇敢面对诚信挑战。然而,改革就是“”硬骨头,此次改革给出了路线图与时间表,2014年-2015年建立制度框架,2016年-2017年开展试点,2018年-2020年全面展开。

  一些专家也建议,希望尽快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法规确保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化,不要受领导人更替而变化,同时,要加大监督,特别是社会公众监督。(记者韩洁、何雨欣、杜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