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效果显现 工业效益回升

09.11.2016  20:34

    ——全省前三季度规上工业经济效益分析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规上工业企业面临需求不足、市场不振、销售不畅、效益低迷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时出台促投资、稳增长、降成本各项政策,按照“稳能化、兴电子、强制造、促新兴、优传统”的总体思路推进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三季度,企业运行平稳,效益逐步回升。

 

  一、收入平稳增长利润止跌回升

 

  1、主营业务收入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440.5亿元,同比增长4.8%,比去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9个百分点,进入三季度以来,收入增速逐月提高,且高于全国增速1.1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14位。

 

  

 

  在全省40个大类行业中,30个大类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有11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0亿。其中,大幅增长的行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819.4亿元,同比增长27.1%;汽车制造业640.3亿元,增长22.7%;非金属矿物制品业841亿元,增长17.8%;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552亿元,增长16.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1136.9亿元,增长12.9%;农副食品加工业768.2亿元,增长11.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的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159.3亿元,同比下降1.7%,较上半年收窄13.1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27.4亿元,同比下降17.6,较上半年收窄3.1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905.6亿元,同比下降0.8%,较上半年收窄2.2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755.6亿元,同比下降23.8%,较上半年收窄2个百分点。收入下降的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1073亿元,同比下降16.4%,比上半年下滑8.5个百分点。

 

  2、利润总额增速止跌回升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839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由负转正,结束了24个月的负增长。比去年同期提高3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从5月份开始,降幅逐月收窄。增速比全国平均增速低8.2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3位。

 

  

 

  在全省40个大类行业中,有26个行业大类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个行业大类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个行业大类工业利润与同期持平。

 

  能源行业利润有所回升,但仍维持较低的盈利水平。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40.3亿元,同比下降37.5%,较上半年收窄25.9个百分点,下拉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7.2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实现利润148.8亿元,同比增长28.5%,较上半年回升44.3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实现利润30.1亿元,同比下降88.7%,较上半年收窄11.2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继续亏损0.8亿元,比同期亏损额减少74.7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62.2亿元,同比下降19.1%,较上半年收窄5个百分点。以上四个行业利润总额占全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28.6%,占比比去年同期下降17.3个百分点。

 

  非能源行业保持较好盈利水平。前三季度,非能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598.7亿元,同比增长32.3%,较上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7.4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利润80.6亿元,同比增长234.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35.3亿元,增长55.5%;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50.8亿元,增长4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利润48.8亿元,增长29.8%;医药制造业实现利润46.9亿元,增长16.7%;农副食品加工业实现利润46.1亿元,增长13%;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实现利润47.9亿元,增长9.4%;食品制造业实现利润31.3亿元,增长5%。以上八个行业共实现利润总额387.7亿元,同比增长41.5%,拉动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3.6个百分点;八个行业利润总额占我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6.2%,占比比去年同期增加13.5百分点。

 

  3、税金总额增速回落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金总额同比下降12.1%,较上半年下跌2.6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同比下降16%,较上半年下滑6.6个百分点;应缴增值税同比下降7.9%,较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

 

  从全省40个行业大类来看,受产量和价格因素的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及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两大行业下降较大。两大行业税金总额合计同比下降27%,较上半年下滑2.5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合计同比下降25.6%,较上半年下滑9.7个百分点;应缴增值税合计同比下降29.9%,较上半年收窄11.2个百分点。

 

  4、企业亏损情况有所好转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1127户,同比下降4%,比上半年减少57户。亏损面21%,比上半年下降1.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41.7亿元,同比下降40.7%,较去年同期减少97.4亿元。尽管亏损情况整体有所好转,但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形势依旧严峻。

 

  从主要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22.2亿元,同比下降43.7%,较去年同期减亏17.2亿元;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亏损11.9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11.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亏损额26.6亿元,同比下降71.3%,较去年同期减亏66亿元;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亏损16.2亿元,同比增长30.6%,较去年同期增加3.8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亏损额9.8亿元,同比下降64.1%,较去年同期减亏17.5亿元;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亏损8亿元,同比增长21.2%,较去年同期增加1.4亿元。以上六个行业亏损额合计94.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亏损额的66.8%。

 

  从亏损额过亿元的企业户数看,前三季度,22户大中企业亏损超过亿元。其中: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延长油田股份公司、陕钢集团汉中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正通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榆林凯越煤化有限责任公司、澄合矿务局、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7户企业亏损较大。22户大中企业亏损额共计64.7亿元,占全省亏损额的45.7%。

 

  二、降成本效果显现,后期任务依旧艰巨

 

  1、企业成本小幅下降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成本费用合计12232.2亿元,同比增长6%,与上半年持平,比全国平均增速高出2.3个百分点。其中:主营业务成本11083.1亿元,增长6.5%,较上半年回落0.2个百分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82.5%,较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1149.1亿元,增长1.3%,较上半年加快1.6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2.4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28元,较上半年减少0.51元。而前三季度,全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17元,目前我省趋势与全国相反。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三项费用为8.55元,比去年同期减少0.30元,较上半年减少0.14元,比全国水平高1.03元。企业成本逐渐下降,表明我省出台的降成本政策效果开始显现。

 

  前三季度,全省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2%,比去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加0.5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成本费用利润率6.9%,比去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增加0.7个百分点,比全国水平高0.8个百分点。两项利润率较上半年都有所提高,但还未能达到去年同期水平,表明全省工业经济效益提质增效及降成本任务压力后期依然存在。

 

  2、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受产业结构影响,能源工业是制约全省工业效益良性发展的主要因素。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39.5%,尽管比重比去年全年下降了5.1个百分点,仍属于能源占比较大的省份,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前三季度,能源工业四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合计3893.5亿元,同比下降10.9%,下拉全省主营业务收入增速3.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合计240.3亿元,下降37.5%,下拉全省利润总额增速17.2个百分点;税金总额下降19.4%,下拉全省税金总额增速13.1个百分点。增速分别低于全省规上工业增速的15.7、37.7、7.3个百分点,对全省工业经济效益的企稳回升影响较大。

 

  3、库存压力依旧存在

 

  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5.7%,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0.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处于较低水平。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存货1925.7亿元,同比下降0.1%,较上半年回升3.1个百分点;其中,产成品793.4亿元,同比下降2.4%,较上半年回升0.8个百分点。存货和产成品库存虽比同期有小幅回落,但较上半年有所提高。后期,若销售收入没有大幅提升,产销率处于较低水平,全省规上工业后期仍存在去库存压力。

 

  三季度,全省工业经济效益开始回升,但企业成本仍处在高位,产品价格上涨缓慢,企业依旧面临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后期,一是要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加快落实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向企业简政放权,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坚定不移化解落后产能。坚决落实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落后产能的各项政策,处置“僵尸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把低端落后产能转化成符合市场需求产能。三是应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建立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重视发挥和调动企业家的核心作用,推动企业间战略协作,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产业战略联盟。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构建有效的产业环境来促进和引导劳动力、资金等供给要素的在省内的合理流动,全力打造符合陕西特色的新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证全年工业经济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