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求解农村教师结构性缺编难题
19.11.2014 17:42
本文来源: 教育厅
单一的“生师比”标准,存在城乡倒挂问题
据了解,我国中小学教师编制政策,曾历经1984年和2001年两次重大调整。与1984年的政策相比,2001年的政策有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将编制标准的计算方式由原来的“班师比”改为“生师比”;二是按城市、县镇、农村,确定生师比分别为小学19∶1、21∶1、23∶1;初中13.5∶1、16∶1、18∶1,呈现出农村较县镇、县镇较城市编制三级递紧的特点。 “但从目前来看,这一编制标准存在明显的城乡倒挂问题。”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汪明介绍说,在新形势下,继续执行原来城乡倒挂的教师编制标准,将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数量总体回落,虽然农村教师总量可能富余,但结构性短缺问题难以解决;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的逐步规范,农村小规模学校数量有所回升,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问题比较突出。 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农村地区,学生为211人至240人的学校,生师比为17.21∶1;学生为181人至210人的学校,生师比为16.25∶1。随着学生人数减少,生师比呈递减趋势。学生为10人以下的学校,生师比仅为4.24∶1。这意味着,学生少于240人的学校,几乎全部严重超编配置教师。 但数据同时显示,农村学校周课时超过20节的教师比例超过14.31%,农村教师的工作压力显然过大。“这一突出矛盾显示,基于生师比单维指标的教师配置方式并不合理。”东北师大农村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刘善槐表示,现行的教师数量配置依据的是学校规模,但事实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课程却与学校规模无关,“因为不管规模大小,每所学校都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 在刘善槐看来,2001年的编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特定历史时期精简多余编制的需要,但实质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中心取向的改革。由于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存在城乡差距,以生师比作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加剧了中小学教师编制的“城乡倒挂”问题。 针对农村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农村教师配置标准的调整势在必行。2012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并对村小学和教学点予以倾斜。合理配置各学科教师,配齐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教师。重点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培养和补充紧缺教师。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实际上各地落实进度相对缓慢。
在公平与均衡导向下,因地制宜调整编制政策
据统计,2012年,我国农村地区学生少于240人的小学(含教学点)有16万余所,在校生数占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68.06%;学生少于120人的小学(含教学点)有11万余所,在校生数占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24.87%。教师短缺是这些学校面临的严峻问题。 以生师比为标准的教师配置方式,对这些农村教师最直接的影响是“同酬不同工”,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及其相关工作量让教师不堪重负,容易引发焦虑和职业倦怠,影响身心健康。 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估算,如果一所小学每个年级有一个20人的班,那么6个年级配6名教师就超编了。“由于教师人数少,但该上的课却不少,于是就出现了一人每周上二三十节课的情况。教师长期疲于应付,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我们曾经考虑采用班师比来核算,如果一个班配2.5名教师,基本能保证正常教学。”袁桂林告诉中国教育报记者,农村小规模学校多、班额小,用班师比核算更合适,但同时要对教师的周课时、授课门类等做出限制,还要考虑音体美等“小科”教师的编制单独核算。比如,教师的周课时上限为20节,授课门类方面,低年级尚可教两门主科,高年级最多教“一主一副”。 “教师编制标准应当以公平、均衡和弱势补偿为基本价值取向,要将教师编制标准中的城乡倒挂转变为城乡统一,并向农村倾斜。”汪明认为,编制标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需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三是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 汪明表示,在以“生师比”为主的基础上,引入“班师比”有助于缓解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不足问题;引入“科师比”有助于缓解大部分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因而值得探索。在核算农村教师编制时,需要在重点考虑学生数量的基础上,兼顾学科课程类别、学校类型特点、班级数量等因素,保障农村学校的师资需求。 在刘善槐看来,编制核算的价值取向是,学生个体获得的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使不同规模学校和班级的学生能够享受到均等的教育服务,这也就要求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的教师常规工作量(包括课前准备、上课和课后作业批改等)一致化,而常规工作量可以通过调查来获得时间常模。 经过调查,刘善槐发现,从基本编制测算模型可知,为了保证在不同学校工作的教师工作量一致且稳定于8小时,学校的基本编制数由学校的课程设置。学生的年级、班级分布决定,而不仅仅是由学生数、班级数和学科数几个独立的变量所能决定的。
建立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灵活设置附加编制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儿童成为农村教育的主要对象。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选择在学校寄宿,这就需要学校配备生活老师或宿舍管理员。此外,由于编制紧张引发的学校教育设备维护管理、教师脱产进修学习、轮岗交流等难题,也呼唤编制政策给予回应,根据实际需要动态设立附加编制。 为应对学校在教师配置中面临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2010年以来,国家在健全教师编制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进一步完善与落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附加编制提供了新的政策机遇。2012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完善学校编制管理办法,健全编制动态管理机制,严禁挤占、挪用、截留教师编制。” 安徽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李宜江在一篇学术文章中称,虽然适当增加编制是我国教师编制政策的一贯导向,但由于相关政策只规定了附加编制的增编情形,并没有对附加编制的总额、具体增编因素的增编标准、附加编制的动态管理等做出指导性规定,致使附加编制在落实过程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政策困境。 李宜江认为,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乡镇中心校、学校教育设备维护管理、教师脱产进修学习与轮岗交流以及病产假、特殊教育学校或附设特教班学校、村小学和教学点、寄宿制学校等7种情况,都属于附加编制的增编因素,可以考虑前4种以乡镇为单位、后3种以具体学校或教学点为单位,按照一定标准配备。 确保农村有充足的教师,需要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和人保部、编办和财政部等多部门协调配合。刘善槐建议,对财政能力弱、教师缺乏严重的地区,应建立合理的各级政府财政分担机制。而对有编制但却招不到合格教师的边远贫困地区,应根据人力资源的市场定价,利用利益补偿原则,通过提高工资、晋升机会、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综合待遇水平,来提升岗位吸引力,保证有足够数量的优秀教师愿意在农村地区长期从教。 “应当看到,在当前教师编制总量控制的情况下,附加编制只是完善教师配置的一种补充手段。”汪明表示,从长远看,建立教师动态管理机制,既要解决好“入口”问题,满足一部分学校的特殊需求,又要解决好“出口”问题,逐步完善教师退出机制。 (信息采集:刁巧燕)
本文来源: 教育厅
19.11.2014 17:42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