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4日(作者 樊世刚 冯丽)
她们手把手教留在山里的孩子生活
——陕西渭南三位支教教师的故事
一朵亲手制作的折纸小花、一张写着贴心话语的小纸条,表达出农村娃对支教老师的深厚情感。
手捧城区学校小伙伴送来的新书,大王小学的孩子心里甭提多美了。
冒着细雨,记者从陕西省渭南市城区出发,一路驱车爬坡下沟蜿蜒而行,前往该市偏远山区崇凝镇和阳郭镇。车窗外不时闪过的一树繁花,悄然传递着春的气息。
“看欣茹的头发,又黑又软,真好看,要是多笑笑就更漂亮了。”课间,崇凝中心小学教师马婉秋的宿舍里充满欢声笑语。马婉秋一边给二年级的刘欣茹梳头发一边夸赞,小姑娘抿嘴笑着,小脸蛋红扑扑的。
自从2014年8月马婉秋从渭南市实验小学来这里支教,这间宿办合一的办公室就成了小欣茹们的“乐园”。马婉秋把对女儿的爱延伸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给他们洗脸、梳头、换衣服,还经常自掏腰包为孩子们买衣置物,号召爱心人士捐款捐物扶助贫困生和留守儿童。马婉秋对学生的关爱,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马老师对孩子比亲妈都亲!”
阳郭镇大王小学位于秦岭北麓,这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全校190多名学生中90%以上是住宿生。大多数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只能靠学校、靠老师。
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支教教师曹莉和李丽娟来到这里后,发现很多学生翻书时爱用手指沾唾沫、流鼻涕不擦往上吸、写字不按笔顺,就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提醒,同时每天专门开设15分钟书法小课,手把手教他们写字。
“短短一年多时间,两位支教老师不仅让我们学生的行为习惯大为改观,更重要的是带动了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以前多媒体教室没人用也不会用,现在大家抢着用,就连快退休的老教师都当起‘小学生’学做课件了。”大王小学校长韩一高兴地说。
曹莉和李莉娟主动承担起辅导青年教师的任务,组织开展示范教学及课例研修培训。她们自己的课几乎堂堂都是示范课,每次都有老师自愿前来旁听、取经。她们指导杨洋和王萌萌两位青年教师参加北塘共同体的汇课活动,当听课的老师得知杨老师、王老师都只有4个月教龄时直说:“没想到!”
“在对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扶贫活动中,学校始终是支教教师强大的后盾。”北塘实验小学校长宋盈说。近两年来,渭南城区优质学校对受援学校的帮扶范围覆盖从捐赠书籍和财物、校园文化建设到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学校管理等各方面。
2014年以来,针对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教学方式落后、知识更新慢、教育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渭南市精准定位,实施教育扶贫,向贫困落后的农村学校输送“活力因子”和“造血干细胞”。截至目前,该市共组织161名教师组成18个团队赴农村和薄弱学校支教,优化、激活了当地教师队伍,使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学生回流现象明显,焕发出勃勃生机。(记者 樊世刚 冯丽 摄影报道)
“鼻涕擤出来,老师给你擦。”支教教师马婉秋注意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由渭南市实验小学援建的崇凝中心小学果园里,繁花似锦。
城区学校领导借看望支教教师的机会,了解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让帮扶更有针对性。
支教教师曹莉(左一)上课时,没课的当地教师主动来观摩、取经。
支教教师李丽娟(右一)与当地教师一起探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问题。
蒙蒙春雨中,支教教师走在家访的路上。
(信息采集:刁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