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17年6月27日集中报道陕西教育改革发展情况
28.06.2017 04:03
本文来源: 教育厅
砥砺奋进的五年 神州看教育③
高校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教育合作交流——
陕西:拓展“一带一路”教育圈
大漠孤烟,驼铃声声;西风古道,胡马徐徐。站在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城墙上,历史的画卷,不经意间就在眼前铺开。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100多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商贸往来,文化交融,与世界拥抱的热情和渴望,在这里世代相传。
西安交通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留学生在上中国画课程。(资料图片)
“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时,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构想,重新激发起陕西人四海交友的热忱。至今,短短几年间,陕西教育与“一带一路”各国互通有无、互学互鉴,搭建起了推动教育、文化乃至经济共同发展进步的“朋友圈”。
搭建文化融通的桥梁
在西北大学中亚学院,记者见到了一群肤色、发色各异,但都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留学生。 马山,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东干人。他的祖先,百余年前从陕西迁至中亚;他的家乡,被称为“陕西村”。“我一直希望来中国,看看我的祖先们生活过的地方,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这个外表看上去几乎与中国小伙子没什么区别的男孩腼腆地说,“毕业后,我要回家乡当教师,向他们传递中国文化。” 来自土耳其的留学生白振国,在51天里,背着行囊,穿越中国7个省份,行程3万公里,乘坐200多个小时的火车,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旅途中的每一个瞬间。“这份文化之旅的体验是我最美好的回忆,中国文化令我如痴如醉!” 正在攻读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留学生李韩来自乌兹别克斯坦,对中国印象最深的是美食文化。他说:“我要做好一座桥,一座连接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桥,那是贸易之桥、友谊之桥!” …… 西北大学中亚学院成立于2014年1月,致力于为中亚地区发展培养技术性、复合型人才,帮助中国学生学习中亚语言、文化。院长任惠莲介绍,该院对中亚各国留学生采取中亚学院和所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成立3年来已培养了1000余名中亚学生。 “他们对西安、对中国都有深厚的感情,他们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有利于未来中国与世界各国更好地合作交流。”任惠莲说。 为实施民心相通工程,2016年,西北大学与丝绸之路总商会签订联合培养国际学生合作协议,2017年设立丝绸之路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优秀的外国博士生和高端人才。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用理解之语沟通,印入脑海;用乡音之语沟通,刻在心田。”语言是了解和走近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丝绸之路国家间沟通的纽带。 西安外国语大学不断拓展语种专业,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在该校波斯语的课堂上,来自伊朗的外教佳乐戴着耳机,用流利的中文和学生互动。由于对学生极其认真负责,他刚刚被评为陕西优秀外籍教师。 该校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马福德介绍,目前,学校已有22个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专业,采用“多语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都很抢手。“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应用型、复合型非通用语种人才,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服务沿线国经济社会发展
搜索一篇中文文章,点击翻译按钮,页面马上显示出英文的全文译文。在西安外国语大学,记者看到了神奇的“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学生们正在这里学习“技术写作与编辑”课程。 这个平台的神奇之处在哪里?平台负责人曹达钦介绍,系统涵盖英语、韩语、日语、俄语、德语、泰语等多个语种,可通过人工电话口译与机器翻译结合的方式,为来到中国的“歪果仁”量身定制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百事通”。这个“百事通”不仅啥事都能问,还能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 “前不久,在2017年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举行期间,该呼叫中心以远程口译的方式为参展商及语言服务需求方提供了大量的电话口译服务。”曹达钦说。据了解,此前,该平台已应用于杭州G20峰会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基于大数据提取及分析结果为国家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参考。 在陕西,各高校都积极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为“一带一路”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 我国某企业在吉尔吉斯斯坦实施工程项目,去之前在中国招了百余名工人,到了吉尔吉斯斯坦才发现,没有该国的劳动用工许可,这些工人都不能在本地作业;另一家企业则因为遭到外汇管制,不得不退出吉尔吉斯斯坦的市场…… 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刘亚军及其团队,在国内多家赴中亚国家投资的企业调研时发现,由于不懂法律,很多企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考虑到陕西是在吉尔吉斯斯坦投资最大的省份,在中国贸促会的支持下,刘亚军及其团队花大半年时间,收集了吉尔吉斯斯坦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法、投资法在内的30多部法律,最终整理出10万多字的吉尔吉斯斯坦国别法律研究报告,为企业在土地、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风险防控指南。 “这份报告,会由贸促会发放到企业手中,将大大降低他们在国外投资的风险和损失。”刘亚军说,“今后,我们将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一整理法律国别报告。” 西北政法大学还组建了法律智库——“丝绸之路区域合作与发展法律研究院”,该研究院学科优势名声在外,外交部、教育部等部委多次向其进行法律咨询,外交部还邀请研究院研究人员参与《中国坚持谈判解决中菲南海争议》白皮书撰写。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瀚说,这个研究院是西北地区开展“一带一路”法律合作交流中,最大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对外合作基地,也是国内首家针对“一带一路”中亚沿线国家开展法律培训的机构,为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提供重要的法律支持和风险防范培训。 西北大学在2014年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签署“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千人培训计划”合作协议,计划从2014年开始,用10年时间为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中国石油公司培养1000名左右石油化工类应用技术人才,有的采用“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吉尔吉斯斯坦工人来陕西,学习汉语、石油化工专业技术课程等;有的采用“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学校派教师赴吉尔吉斯斯坦对吉方员工进行汉语、中国文化、企业管理及专业技能培训。至今,该项目已为吉尔吉斯斯坦培养石油人才200余名。
交流合作贯穿古今
“踏遍天山人未老,掀起月氏盖头来。”被称为“现代张骞”的西北政法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建新,近20年来数百次往返于丝路古道,最终把寻找大月氏的目光放在了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处适宜游牧的山前地带。2013年,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签订了“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合作协议,一支由十多人组成的中乌联合考古队就此成立。 几年来,去西北大学采访王建新的记者常常“扑空”,因为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考古发掘现场。而他的团队在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取得的令人振奋的成果却不断传来:在西天山的所谓空白地带,新发现了数百处古代文化遗迹,发掘了迄今规模最大的康居贵族墓,基本弄清了古代康居的南部边缘,还建起乌兹别克斯坦考古史上首座保护大棚,千里之外便可监控其保护状况。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考古所所长阿穆尔丁感叹,乌国境内国际合作的考古项目,中国人有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整体计划,发掘面积小,发掘后重视保护遗址。中方打下了良好基础,今后会推广中国伙伴的做法。 除了和乌兹别克斯坦的考古合作,近年来,西北大学不断发挥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科学和人才优势,在绵延数千公里的丝绸之路沿线开展考古发掘和文物遗产保护,同时,建立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推出第一套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著作——《中东阿拉伯国家通史》,完整地串起了东西交往的历史。 西安交通大学则把目光投向现代文明的共荣发展和与丝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合作。2015年,该校发起并成立了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目前已吸引了3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所高校加盟,形成了跨世界五大洲的高等教育合作平台。 在这个国际化的“朋友圈”里,联盟高校在校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政策研究、医疗服务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及欧亚地区的发展建设。这个“朋友圈”还在不断地发展壮大,各高校好友间成立了若干学科子联盟,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也不断深化。 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说:“教育的作用在于让民心相通,我们成立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就是要搭建一个公共平台,让世界各国共建共赢共享。” “陕西地处古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同时,拥有欧亚论坛、上合组织论坛、自贸区等平台,在丝路沿线国家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既有很好的基础,又有优越的条件。当前,陕西省高校正在全力发挥区位和科教资源优势,全方位推进丝路沿线教育合作交流。”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刘建林说。 2014年3月,西北大学李建超等教授绘制完成了“丝绸之路路线图”,古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中亚到罗马,没有国界。如今,在陕西高校的努力下,没有国界的丝绸之路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和生机。(本报记者 易鑫 冯丽)
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王建利
陕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我国重要的高等教育基地,素有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426所,在校学生751.80万人,教职工总数62.41万人,师生总数占全省人口的近1/4。其中,高等院校108所、在学人数155万名,每10万人口高校在校生3521人,居全国前列。近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陕西教育系统立足省情实际,突出问题导向,围绕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主题,坚定不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努力让教育改革的红利更多更好地惠及三秦人民。
着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启动实施多项教育民生工程,着力补短板、破难题、治痛点,大力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为抓手,按照“支持薄弱、补齐短板”的原则,统筹整合资源,大力实施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县城以上城区学校建设计划,累计投入85亿元,改善5900多所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每年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100所城区中小学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到13.38%,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实现全省107个县全覆盖,下功夫破解“城市挤”“乡村弱”的问题,力争到2019年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校和“大班额”。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累计70个县(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占全省总数的65.4%,位居西部前列。
持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实施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83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59%,并在全国率先实行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目前,正在对接国家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抓紧完善我省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破解幼教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每年继续重点支持新建改扩建150所公办幼儿园,力争到2020年实现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0%、普惠性幼儿园占比达85%的目标。
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大高中资源优化整合力度,全省普通高中从569所调整到485所,中职学校从316所整合到265所。加快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和示范高中,积极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共建成省级标准化高中342所、省级示范高中65所,分别占全省普通高中总数的70.5%和13.4%;建设中职国家示范校、省级示范校57所,建成区域性、行业性特色鲜明的职教集团25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免学费政策。围绕贯彻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及时与各地签署备忘录,大力推进标准化高中建设,并按照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加快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确保高中阶段普及攻坚任务按期保质完成。
突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把教师作为教育均衡的基础和根本,按照“以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的思路,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骨干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改革中小学教师职称评价机制,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设立正高级职称。出台一系列激励措施,落实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政策,稳步扩大免费师范生、“特岗计划”规模,并坚持优先补充乡镇以下学校尤其是体音美等薄弱学科教师,切实加强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引导优秀教师校长向农村流动,让更多好教师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农村学生就近上学、上好学提供重要保障。
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按照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部署,立足职业教育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需求,结合区域主导产业需求,以职业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优化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与人才培养结构,积极推进职教园区建设,推广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拓展“订单式培养”“现代学徒制”范围,推动国家级示范中职校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支持14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试点,提升实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通过高职院校自主招生、对口升学、专升本、五年制招生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职业教育“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机制,进一步打通从中职到高职再到本科的上升通道,搭建职教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2016年,高职院校通过综合评价等方式录取考生5.3万人,大体占高职录取比例的一半,中高职衔接的通道完全畅通。
狠抓职教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积极推动省级示范职业院校在国贫县设立分校、举办农民学院等多种方式,努力把职业教育办到基层一线,把课堂放到田间地头;同时通过高校对口帮扶贫困县的方式,积极发挥高校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人才、智力、技术和文化优势,帮助贫困县早日脱贫。联合省扶贫等部门,统筹解决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引导贫困家庭孩子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学会一技之长,依靠技能就近就业、就好业,进而实现稳定增收脱贫。
全面加强高校内涵建设
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和高教强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一流”创建为契机,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内涵式发展。
启动实施“四个一流”创建工作。对接国家“双一流”建设,针对陕西高校数量多、层次多等特点,全面实施“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创建工作,通过完善财政资金分配、优化招生计划等方式,深化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高水平大学创建一流学科、一流大学,走高精尖发展的路子;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创建一流专业、一流学院,夯实办学基础,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进而激励全省高校努力在各自领域发挥优势、争创一流、办出特色。“十三五”期间,全省将稳步提高高校生均经费,2018年本科生均达到1.5万元、2017年高职生均达到1.2万元,新增生均经费不再按人头“撒胡椒面儿”,而是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作为“一流”创建的激励,动态划拨、奖优奖特;同时列支12亿元专项经费,继续支持部属高校“一流”建设。近两年,立足克服学科专业设置同质化倾向严重的问题,结合高校“巡视诊断”整改,共削减280多个办学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倒逼高校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在19所高水平大学推广“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加强校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支持西工大等高校组建校际联盟,支持建成交大、师大两个慕课中心,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依托“院士工作室”,吸引省内外100余名院士到高校工作。组织陕西高校代表团赴美国开展高层次人才组团招聘活动,吸引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应聘。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省里统筹调整5000个编制用于补充高校教师岗位。
全面深化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支持高校“双创”试点学院、众创空间建设,广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2016年在第二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获金奖数居全国第三、总成绩居第二,并获得今年第三届全国大赛主办权。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等精神,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以落实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为重点,激发高校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和成果转化动力,2016年高校科研经费比2015年增加10多亿元、达到87亿元。
努力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立足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突出陕西区位和科教文化优势,支持西安交大发起设立的“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依托高校设立的中亚学院等平台,推动在陕西自贸区设立国际汉唐学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和中美、中俄、中欧等人文交流机制工作,全面提升陕西教育对外开放水平。2016年,来陕留学生人数达9800人,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非法人机构3个,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人数稳步增加。(陕西省教育厅厅长 王建利)
“挂”在半山腰的学校
青山环抱、绿树掩映的校园里,现代化高楼错落有致,长157米、高43米的校园挡墙,由600多根锚索拉着,如巨人的臂膀,守护着校园的安宁。
这就是有“陕南奇观”之誉的白河县高级中学。白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大巴山东段,全县山脉与沟相间,素有“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之说。
“以前的学校只有22亩地,仅能保证3000多名学生上课和住宿,没有活动场地,上体育课要到300米外的县体育场去。”该校老教师汪盛忠说。
由于学校场地狭小,不得不到县体育场上体育课的,还有一所初中、一所小学和职业中学。平地资源紧缺,空间狭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怎么破?
2011年,面对全县高中办学基础薄弱、资源分散、发展空间受限的现状,白河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拿出县城唯一一块建设用地,投资4亿元规划建设一所标准化高级中学。
在当年地方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项目启动资金仅1000万元的困境下,白河通过向上争取支持、落实财政配套、捆绑项目资源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县交通、林业、水利、住建、国土等部门分别承建校园的道路、绿化、管网、给排水、教师周转房、边坡治理等工程,保障项目顺利推进。
学校建设中,先后削平4道山梁,填平3道沟岔,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43米高的锚索大坝,平整建设用地240余亩,是原校园面积的16倍。举全县之力,历时3年,在最陡处达45度、高差达146米的荒坡上,建成一所人称“挂”在半山腰的现代化学校。
白河高级中学投入使用后,城关初中、城关小学和县幼儿园实现梯次搬迁,城区新增学位2100个,有效解决了城区中小学和幼儿园长期存在的“大班额”、场地狭小、校舍紧缺等问题。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是白河斩穷根、奔富路的必然选择。”白河县县长李全成说。
近5年,白河县全县教育支出达12.82亿元,占全县民生支出的30%以上,每年新增财力的60%以上用于教育事业发展。新增校园面积380亩,整体迁建学校5所,新建幼儿园11所,改扩建中小学27所,中小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本报记者 冯丽)
“陕九条”促成果就地转化
“紧密结合市场是我们团队最大的特点,目前团队拥有的30多项发明专利,全部得到了产业化应用。”日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王磊教授骄傲地对记者说。
膜分离是一种高效的新型分离过滤技术,在环保、医疗、化工、新材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业内甚至有“谁掌握了膜技术,谁就掌握了21世纪”的说法。预计到2020年,仅在我国的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元。
十几年来,王磊带领团队一直专注于膜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取得了30多项授权专利。2015年,团队与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先后在苏州成立两家公司,建成投产当年,就分别实现产值过亿元和7000余万元。
2016年4月,陕西一家媒体报道了王磊膜分离研发团队技术成果催生苏州两家高产值企业的消息,引起陕西省委书记娄勤俭对陕西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度关注,并作出重要批示。
陕西是科教资源大省,每年全省技术成果和服务交易额高达7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出自高校科研院所。但是,科技资源外流、成果就地转化难现象长期存在。为化解此矛盾,2016年9月,陕西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逐步破除影响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体制障碍。
根据这个被称为“陕九条”的政策,今后像王磊团队这样用科技成果投资、创办企业的,将不再需要层层审批,团队最高可拿到不低于90%的成果转化收益,并可直接奖励给个人。陕西省还将建立“专利池”推动成果转化,每年给予专利持有单位50%的专利年费补贴;对就地成功实施转化的重大科技成果双向补助;对科技成果转化与论文、纵向课题指标同等对待,突出者纳入破格晋升序列等。
除了“陕九条”以外,2016年陕西省还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意见,从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自主权等多个方面,激发高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热情,释放了陕西科技人才和资源中蕴藏的巨大能量。2016年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比2015年增加10多亿元,3D打印技术等一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5月,由王磊担任负责人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陕西省膜分离重点实验室揭牌成立。在政府支持下,团队控股的陕西省膜分离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同时成立。
“公司成立不到两个月,依靠我们研发的一种膜分离新技术,就即将成功孵化出一家新企业。未来我们希望能形成市场反推科技立项、攻克关键技术催生创新企业的良性循环,摸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的新路子。”王磊说。(本报记者 冯丽 易鑫)
神州看教育陕西篇·数说变化
107个县
目前,陕西省农村营养改善计划实现107个县全覆盖,共惠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近230万名。
5.3万人
2016年,陕西省高职院校通过综合评价等方式录取考生5.3万人,占该省高职录取比例的一半,中高职衔接的通道完全畅通。
9800人
2016年,来陕留学生人数达9800人,创历史新高,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非法人机构3个,公派出国留学项目人数稳步增加。
600余万人
当前,陕西省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会聚全省600余万教育人口的基础数据库初步建成。
87亿元
2016年,陕西省高校科研经费比2015年增加10多亿元,达到87亿元。
1119.84亿元
2015年,陕西省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1119.84亿元,较2010年的600.27亿元增长86.56%,教育支出成为该省最大的公共财政支出。
280多个专业
近两年,陕西省共削减280多个办学质量不高、社会需求不足的专业,倒逼高校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优势、特色学科专业。
神州看教育陕西篇·图说成就
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多区域
陕西省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在周至县等43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面启动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截至2016年年底,营养改善计划惠及陕西省107个县(市、区)近230万名学生。图为西安市周至县骆峪九年制学校学生正在吃营养餐。资料图片
学前教育快速发展
2011年以来,陕西省先后实施两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推动学前教育快速发展。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7313所,其中,普惠性幼儿园4351所。全省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从2010年的5.23亿元,提高到2016年的64.08亿元。全省学前一年生均财政补助每生每年1300元,中小班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达到400元。图为西安市长安区第三幼儿园的孩子在户外玩扭扭车。资料图片
(信息采集:王廷栋) 延伸阅读: 中央媒体采访团“迎接十九大教育看变化”之陕西行
本文来源: 教育厅
28.06.2017 04:03
陕西省文化培训学院揭牌
中新网陕西新闻6月20日电 (记者 田进)20陕西新闻
陕西省教育厅组织召开高校军民融合发展工作座谈会
2017年6月13日,教育厅
陕西科研团队国际首创技术变“呆矿”为“金矿”
铝土矿是生产氧化铝和铝的最主要原材料,被列为我国战略性紧缺矿产资源。解决低品质高硫铝土矿中硫的脱出问题并实现高硫铝土矿的经济高效利用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氧化铝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难题。11月1日,记者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获悉:该校陈延信教授团队经过10余年的探索实践,攻克了氧化铝工业这一难题,在低品质铝土矿焙烧提质理论与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项目成果应用一年新增产值22.陕西新闻
西安光机所有效载荷首次参与空间站科学实验
2022年10月31日,陕西新闻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考将于11月5日开考
2022年陕西省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将于11月5日陕西新闻
仰韶考古首次发现笄形骨器 或与早期纺织手工业有关
中新社西安11月1日电 (记者 阿琳娜)记者1陕西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