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市场:电影的两个“担当”

25.10.2014  11:36

  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 记者蔺娟、付瑞霞

  商业电影屡创票房新高,有人担心电影文化内涵的“保存度”。正在西安举办的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多位中外电影人认为,即使票房有“指挥棒”的作用,电影创作的主体性也必须坚持。

   电影要兼顾“市场担当”和“文化担当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217.6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127.67亿元。今年前9个月,电影票房收入达219.49亿元,超过了去年全年电影票房总额,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从全球电影市场来看,中国影业一枝独秀。但是,‘有了票房没口碑,有了口碑没票房’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海城说。

  “十一”黄金周期间,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发行的3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同时上档,上映3周以来,票房呈现冰火两重天:《心花路放》突破10亿元大关,《痞子英雄:黎明升起》斩获1.9亿元,而《黄金时代》只收获4870多万元票房。

  赵海城指出,一部电影的票房多寡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但中影股份在前期的投资制作方面有其自身标准。“中影首先会检视开发和投产的项目是否拥有最佳的电影品质,是否和大多数人的根本需求相贴合。真实的情感,向上的人物,符合审美需求的故事和情节,应该是所有人共同追求的。

  赵海城认为,电影从业者需要有“市场担当”和“文化担当”,电影从业者和制片公司要致力于发掘触动人心的人和事,并用电影的方式传现出来,才能创作出票房与口碑俱佳的电影。

   大制作、小成本都需内容制胜

  戛纳电影节获奖导演Don Mckellar认为,电影最重要的是故事,并且以真实的视角来叙述。“无论制作大小,受到世界各地观众普遍欢迎的电影往往是以各国本土的故事来表达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

  近几年小成本电影屡出佳作的韩国,因为重视回归传统文化,国产电影焕发生机。票房上的成功,进一步推动韩国电影从好莱坞式大片向本土传统文化的转变。

  韩国希杰娱乐公司总裁郑泰成告诉记者:“韩国商业电影最初是模仿好莱坞,虽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但好景不长……我们开始制作有韩国特色的电影,挖掘本土传统历史文化,反映本土社会变迁发展。这些电影大部分有很好的票房,也促使我们的电影制作模式转变。” 

  郑泰成说,现在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已达60%。近几年在韩国国内市场叫好又叫座的电影《阳光姐妹淘》《7号房的礼物》《奇怪的她》等,是小成本电影,没有宏大的场面、炫目的特效,而是以精彩的叙事、精良的制作吸引观众。这些反映韩国历史文化和社会风貌的电影,在国际市场也受欢迎。

  “电影制作技术的提高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将商业和文化结合,在两者之间寻求均衡是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的很好方式。”郑泰成说。

  中影股份今年计划出品的影片数量达25部-30部,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大片有2部-3部。

  “对国产大片而言,内容变革比技术变革更重要。”赵海城说,“随着市场细分,大片制作模式和题材风格日趋多元,大片也可以用真实的情感和向上的人物讲好本土的故事。

   互联网时代电影创作更具优势

  互联网崛起,中国电影产业与互联网的互动日渐频繁。赵海城坦言,传统的电影公司和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将呈现互相支持融合发展的趋势,很难说谁离得开谁。“互联网为电影创作提供了无限可能,这种机遇也是对创作者的一种挑战。

  作为互联网影响下电影的新形态,微电影诞生不久,即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追捧。2010年10月28日,片长42分钟的微电影《老男孩》上线,不到5天时间视频点击量超过300万;2014年,号称首部互联网电影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在暑期档登陆各大院线,累计票房超过2亿元。从线上微电影到院线大电影,“老男孩”凭借的不仅是互联网积累的口碑与人气,更是靠唤起“80后”共鸣的故事和情感。

  在紫禁城影业公司副总经理钱重远看来,互联网时代视频制作的低成本、短周期,发布的低门槛以及传播的高速度,使电影在经过百年发展之后,得以贴近大众,这也为立志从事电影行业的年轻人提供了更易实践的平台。通过拍摄微电影坚持创作、经受互联网受众的反馈和考验,青年导演或编剧的作品更易得到影视制作公司的青睐。

  “在信息化的互联网模式下,谁的信息被注意,谁就能有更多的影响。电影的人物、情节、感情……皆是电影独特的信息语言,最容易被大众关注和接受。”赵海城说,“在互联网时代,秉持电影的核心精神,坚持创作的主体性,发现和创作感动我们的人和事,并且用电影的方式传达出来,互联网时代的电影才会发展得更好。”(新华社专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