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鼓乐秦腔彰显陕西非遗传承保护成果
6月11日,为纪念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省文化厅组织了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活动,西安鼓乐、秦腔这两大首批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文化遗产在西安上演,民间艺术家们纷纷登台展示陕西传统文化宝库精髓和非遗传承保护成果。省文化厅厅长刘宽忍出席了有关活动。
上午,由省文化厅、省艺术研究所指导建设的西安鼓乐何家营传习所正式启用。百余名各界人士齐聚西安南郊神禾塬下,聆听了西安鼓乐国家级传承人、中老年村民以及长安二中高中生分别组成的6个鼓乐社的精彩演奏,见证了西安鼓乐传承发展的重要一幕。
启用仪式上,刘宽忍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省文化厅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非遗保护,支持非遗传承人传帮带,让年轻一代接触非遗、学习非遗,让非遗融入现代人的生活,陕西非遗保护通过近年卓有成效的努力,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西安鼓乐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何家营鼓乐作为西安鼓乐的重要乐社之一,所使用的乐谱是古代的半字谱,全系手抄,演奏的乐曲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何家营传习所工程建设历时3年落成启用,提供了鼓乐社教习、传承的场所,也是鼓乐人展示鼓乐魅力、发扬鼓乐精神的平台,更是西安鼓乐保护工作的一件大事,是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的典范之一。
刘宽忍表示,热爱鼓乐的何家营人,世代口传心授,鼓乐才得以传承下来,虽然鼓乐传习所已经建成,但是西安鼓乐的传承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陕西非遗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尤其是关中、陕北、陕南有许多值得像老腔一样受到关注的民间乐种,随着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要进一步把它们推向社会,发扬光大,要为现在的人所用。
当晚,由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艺术职业学院民乐团带来了一台陕西传统戏曲音乐赏析演出。秦腔以及阿宫腔、碗碗腔、弦板腔、迷户等陕西小剧种戏曲音乐的倾情上演,充分展现了我省对戏曲音乐的系统梳理、雕琢打磨和保护继承,进一步宣传普及了秦腔等地方戏曲的艺术成就。83岁碗碗腔月琴演奏家李世杰、78岁的迷户板胡演奏家焦志信和省艺术职业学院师生同台联奏,让观众徜徉在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河流中,聆听各种民族乐器的天籁之音,感受陕西戏曲音乐的博大精深与传承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鼓乐、秦腔是陕西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蕴含着民族文化的精髓。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省文化厅牢记“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文化、推出人才”的宗旨,积极探索文化保护传承模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运行轨道,以“文化陕西”为统领,精心创办《国风·秦韵》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国风秦韵陕西传统文化系列展演展播活动,传递陕西文化声音,彰显文化陕西风采,确立“秦声、秦韵、秦风”在民族文化复兴中的价值和作用,增强了陕西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