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路上追梦人——乾县退休干部、著名作家周海峰先生的写作人生路

08.09.2015  10:50

  “捏一支秃笔,像父辈扛一架木犁,在广袤的文学原野上耕耘。” 这是乾县退休干部、著名作家周海峰先生在接受北京《作家视线》记者采访时,对自己写作生活的概括和写照。

  周海峰,1950年生,乾县梁村镇代朝村人,原乾县文联主席、

  作协主席。任陕西省作协会员、文学创作学会理事、班固书画院副院长,西部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咸阳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等。

  走近周海峰,只见他中等个,面白儒雅,低调沉稳,一幅学者风度。他谈话风趣幽默、待人谦和豪爽。从事文学创作40多年来,他在省内外多家报刊杂志发表小说 、散文、童话、报告文学100多万字,出版小说集《乐土》,著有长篇小说《菩提树》,曾荣获国家、省、市各类文学大奖20多项,为乾县文学繁荣和发展增添了一抹亮丽的光彩。

  读书——攫取文学滋养

  周海峰从小就喜欢看书,上小学时就经常借小说书看。“那时读的小说也不少,有《高玉宝》《苦菜花》《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母亲》等数十本”周海峰说。

  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他经常肚子饥饿,因看书出神就会减轻饥饿感,读书成了他抵抗饥饿的精神食粮。为了读书,他抓住一切空余时间。即使深夜,他依然伴着母亲纺车的“嗡嗡”声在昏暗的油灯下看。灯焰烧焦了头发眉毛,灯烟吸进了鼻孔喉咙。由于他长时间阅读,生了眼疾。当时,他家贫如洗,看不起医生。母亲多方打听单方,拔了把谷叶,分开眼帘,让谷叶细小的刺儿划破淤肉,洇出血水。在母亲的精心照顾下,数日后他的眼睛奇迹般的治愈了。

  “上中学,学校有图书室,看书更方便了。我读了《漂亮朋友》《高老头》《巴黎圣母院》《简爱》《呼啸山庄》《红与黑》《被欺凌与被侮辱的》…… 我常常被书人物所感染,为主人公的欢喜而高兴,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悲哀”他感慨地说。

  “1970年,我在梁村镇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沉浸在读书的精神乐园里”。他读中国四部古典名著,读诺贝尔文学作品获奖选集,读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梅里美、海明威、杰克伦敦等国外名家小说,读鲁迅、矛盾、老舍、沈从文、柔石、峻青、孙犁、王汶石等国内名家小说,读古文观止,读唐诗宋词……“我不断地阅读,仿佛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也萌生了当一名作家的梦想,以讴歌故土,畅想人生”。

  写作——攀登文学山峰

  1976年,周海峰与程海、杨争光、黄建国等十多位文学爱好者参加县文化馆的创作班学习,逐步走进了文学殿堂。

  他任教的村小学环境简陋,且教学任务重,只能利用休息时间写作。在家里,他伏身炕沿,屁股下坐一块青砖,全身心进入自己构想的作品之中。当时的农活总是排挤着他写作时间。想到宋代王安石文学构思利用马上、厕上时间;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利用到学习上,这坚定了他挤时间进行文学创作的信心。身边传来讥笑和挖苦:“没上过大学就想当作家?梦里吃糖想的甜”“看他先人坟里有没有当作家的脉气” ,闲言碎语并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他以但丁名言“走自己的路,任别人去说吧!”勉励自己。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9年,在陕西省作家协会期刊《延河》发表小说《南瓜作客》引起省作协关注,他与贾平凹、李凤杰、袁银波、问彬等14人作为陕西儿童文学小组成员;1983年,他参加了全省作协的读书会,聆听文学大家胡采、王汶石老师的辅导;1985年,在古城西安参加为期一月的中国作家协会暨西北地区儿童文学创作学习班。此后,陆续在陕西《延河》《新大陆》、上海《巨人》、在四川《青年作家》、青海《青海湖》、内蒙古《鹿鸣》等文学刊物发表小说《肖河泪》《吉家油坊》《母亲》《父亲》《老黑》《乐土》《那泪光模糊的近视眼》《北山狼外传》《快嘴白驴儿》《耍故事》等中、短篇小说60多篇;在《陕西日报》《西安晚报》《咸阳日报》《秦都》发表散文《弯弯的牛绳刀》《沙头角漫步》《无字的歌》《塞上喜鹊》等60余篇;发表报告文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勇士》《在龙卷风劫袭过的地方》《为了十个小太阳》《丹心一片献给党》等30余篇。其中,小说《南瓜作客》获陕西省首届儿童文学奖;散文《橡皮》获中国教育工会与教师报全国征文二等奖;报告文学《为了小皇帝的安康》在《延河》发表后获“中华大地之光”征文一等奖;《在龙卷风劫袭过的地方》获人民文学“三个代表忠实实践者” 征文二等奖;《会当凌绝顶》获改革开放三十年报告文学金奖。

  奉献——砌铸文学灯塔

  退休后,周海峰依然读书不止,笔耕不辍。有人问他:“看书看了一辈子,写作写了一辈子,退休了不好好看孙子,还看什么书?写什么作?”他笑了:“看书是精神食粮,写作是手臂伸长。我不能少粮挨饿,断臂残障!”。他除了自己创作外,还帮助许多文学爱好者改稿、写序、出书,为文友写评论文章,参加“关心教育下一代”活动,发挥着自己的余热,像灯塔为别人照亮、引航。

  凡文友出书写序,周先生有求必应。他认为出书是好事,是作者在文学园地里结出或大或小的果实。序言文简言赅、富有深意,即对作品高度概括,又富有哲理,令人叹服。他先后为赵昱、陈希文、陈光、董学武等20多位业余作者出书写序,同时还为书画家罗建福、陈光升、亓宏刚、孙驰、程岭梅、徐文鹏等20多人写了书画评述文章,发表在相关报刊媒体上,助推文化繁荣和进步。

  与省内外著名作家交往,周先生很谦虚,言谈举止亲和尚礼,推心置腹,很受欢迎。许多作家、名人邀他写学术评论文章,先后为著名作家杨争光、程海、贺续林、冯晓白等10多人撰写评论文章。其中,为程海先生写的《为语言打磨刨光》一文对文学语言论述精辟,影响广泛;为《关中匪事》作者贺绪林撰写的《文学路上寻梦者》引起不小轰动。

  他经常支持文友创作,营造浓厚的文学创作氛围,并将自己散文集、小说书籍无偿捐赠。先后向县图书馆、各中学文学社和文友捐赠作品集300余本。

  “为什么眼里饱含泪水?因为我深爱这片土地”。退休近十年,周先生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媒体发表的作品集成20多万字的小说集《小城有梦》和3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集《丹心一片献给党》,为关工委组织的中学生文学社编写20多讲的作文辅导教案。如今,他正构思一部描写故土的长篇小说。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收获丰硕的成果,迈上更高的文学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