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吉林省长春新区获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成立,将承担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东北新一轮振兴、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落实长吉图战略等重大使命,并为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加快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2013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连续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将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作为履行政府职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全力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2015年,吉林省被国家确定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省份。作为吉林省“新增长点”的长春新区就不可避免地被赋予“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统筹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提升城市‘地下现代化’水平”的责任。
今年新建地下综合管廊23.7公里
吉林省省委、省政府要求,长春新区中的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综合管廊建设先行先试区,整个区域都将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目前,由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和长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空港经济开发区的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已经完成。
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波介绍:“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长春新区的核心区域,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备性、便于接入性、使用安全性等均可体现空港经济开发区城市建设的先进性。完备的城市基础建设和空港的地缘优势对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十分有利。管廊建成后,路面上将非常简洁、干净,能大大提升新区的城市形象,展现新区‘低碳、生态、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规划编制专家组在对空港经济开发区用地布局和市政管线专项规划综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综合管廊划为3个层级,即干线综合管廊、支线综合管廊和缆线综合管廊,管廊断面以矩形为主,按照市政管线类型分为单舱、双舱和三舱3种断面形式。”
空港经济开发区总工程师于洪丽介绍:“‘舱’就像综合管廊这个‘大房子’中的‘小房间’。管线种类越多,需要的舱就越多。空港经济开发区作为新城区,适合大面积建设综合管廊。且在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管廊,既符合国家要求,又可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为区域长远的发展提供支撑。2016年,空港经济开发区计划建设23.7公里的地下综合管廊。”
建综合管廊终结“马路拉链”
“城市寸土寸金,建设综合管廊的意义首先在于可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节约地上空间。架设高压线需要在地面留出一定宽度的专用空间,而地下综合管廊可节约这部分土地。以广东省珠海市的横琴新区为例,通过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共节约40万平方米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相当于56个足球场。”于洪丽说。
综合管廊是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重要标志之一。地下综合管廊号称“马路拉链终结者”,就像在城市地下为管线盖一个“房子”,电力、通信、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贯穿其中,甚至还有自己的“房间”。管廊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通过地下管廊的建设,饱受诟病的“马路拉链”顽疾也有望得到解决。地下综合管廊前期一次性投资,可避免以后屡次破路的投入,地下管廊一旦建成即可“一劳永逸”,大大方便各种管线的增减、维修和日常管理,工作人员只需通过管廊的进出口即可方便随时检修,大幅减少维护成本。
此外,地下综合管廊还有其他诸多好处,减少路面的电杆、井盖,保障路面交通通畅,保持城市美观;由于管线不接触土壤和地下水,避免土壤和水对管线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能解决管线规划中的“预留”问题,克服城市发展与市政管线规划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对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保障城市安全、提升区域形象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政企联手打造地下典范工程
经过实践证明,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是一条成功之路。早在1833年,法国巴黎就有了世界上第一条管廊,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下综合管廊在系统日趋完善的同时,规模也有越来越大的趋势。我国目前仅有北京、上海、深圳、苏州、沈阳等少数几个城市建有综合管廊。
日前,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来到长春新区,与长春新区相关负责人会面,双方就长春新区与中冶集团在城市综合管廊建设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
作为中国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技术“领跑者”的中冶集团长期以来始终致力于综合管廊技术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作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中冶集团通过钢铁产业的发展积累了大量技术和人才,有着丰富的地下综合管廊、大型场馆、主题公园建设经验。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一次性投入最高、建设里程最长、覆盖面积最广、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就是由中冶集团承包建设,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将该项目作为综合管廊的样板工程向全国推广。
据了解,此次长春新区与中冶集团将以PPP模式进行合作,将把空港经济开发区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吉林省首个区域性全覆盖、建设水平最高的综合管廊工程,努力打造吉林省综合管廊建设的典范工程,为长春新区建设绿色智慧新城区打下坚实基础。(来源:中国建设报)
责任编辑/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