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全国掀起高潮,然而在建设中却出现和暴露很多问题。由于追求政绩、过于依赖政府主导、不注重前期规划论断、对城镇化理解不全面等原因,城镇化建设往往追求高、大、上,搞形象工程。千篇一律的重复建设,动辄就是以产业园、科技园为由头,欠缺文化内涵、忽略民风民俗,且不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提升,没有兼顾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的城镇化则成了政府对土地财政和房地产开发依赖的重要手段,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浪费或者低效利用资源、影响干群关系甚至滋生腐败。
城镇化要利在后代千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建设和扩张,必须转变思路、借鉴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走老路、要少走弯路,要让老百姓享受实实在在的城镇化成果,要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就地改造和就地安置,就地城镇化。让农民就地城镇化,就是要尊重农民选择权,“村民变市民”不仅仅是安居,还要乐业、提高幸福指数。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尽量做到就地改造和就地安置。在安置和建设中,要注重兼顾就业和产业引导,留住和吸引百姓在家门口创业、就业。
尊重乡村原貌,提高归属感和幸福指数。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生态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减少大拆大建,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同时要解决老百姓吃、住、行、就业、就医、就学一系列问题,不留后遗症。
挖掘文化和传统,建设特色城镇。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传承,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文化传统,打造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小城镇。让来过的人能记住,走出的人有乡愁。像江南小镇之所以让人流连忘返,不仅景美,更主要的是有自己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内涵。
促进生态发展和城镇建设相得益彰。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要以促进“耕地规模经营、群众集中居住、生态环境改善”为主要内容,“田、水、路、林、村”全面整治,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总之,新型城镇化要“布局合理、道路通畅、设施配套、生态宜居、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使直观形象和生产生活条件同步提升、生态环境和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近期改善和长远后劲同步提升。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需要长期的努力。各地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坚持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有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来源:人民政协报)
责任编辑/张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