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里凝动力 新民风中传文明 ——绽放在三秦大地上的文艺之花(上)

20.12.2019  11:14

  文艺工作者为群众表演歌舞。记者杨琳摄

  紫阳民歌。资料照片

  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的安康是一座宜居小城。在这里,人们寄情于山水,恣意舞动,纵情歌唱。

  灵山秀水带给了安康优美的自然环境,却也使其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安康10县(区)全部列为贫困县(区),贫困人口数量居全省第一。

  人穷不能志短,扶贫必先扶志。进入新时代,勤劳乐观的安康人,奋战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以笔为枪化歌成剑,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文化鼓舞人心,引领时代风气。当新民风在安康吹过,积极向上、奋勇向前的精神种子开花结果,秦巴大地呈现了“诚孝俭勤和”的崭新气象,群众内心涌起自立自强的巨大动力。

  享受文化的浸润,激发内心的力量,安康人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伴随着脱贫攻坚的号角,安康人正以全新姿态,向着幸福的彼岸,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创作新文艺

  为脱贫攻坚而歌

  “郎在对门唱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当悠扬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时,一曲曲婉转动听的紫阳民歌,仿佛再现了紫阳的如画美景,将观众带到了绿水青山的美丽村落。

  9月1日晚,由安康市历经3年多精心打磨的紫阳民歌剧《闹热村的热闹事》在西安易俗大剧院上演。作为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陕西片区的开幕演出剧目,《闹热村的热闹事》以绚丽多彩的舞台呈现、优美动听的民歌曲调、生动感人的剧情故事,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文艺作品因真实而感人。该剧以安康市紫阳县双安镇闹热村的真实故事为原型改编,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讲述了返乡能人黄康龙带领乡亲创业、脱贫致富的故事。

  “写扶贫的戏很多,写乡村的戏也很多,扶志最难写,但这部戏在这一点上基本做到了,把人心唤回来,把信心树起来。”“这是一部尽展紫阳民歌精华的经典之作,一曲源自真实故事改编的时代壮歌。”自去年12月首演以来,《闹热村的热闹事》备受关注和好评。

  《闹热村的热闹事》的成功仅是近年来安康市文艺创作的一个缩影。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安康市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主战场,以笔为枪化歌成剑,文艺创作硕果累累。

  入选省级重点剧目的汉调二黄现代戏《半云榜》,讲述了半云榜村村民在脱贫攻坚中的奋斗故事;长篇报告文学《绿满秦巴》,反映了新时代秦巴山区的巨变,记录安康市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历程;电影《不负流年》紧扣乡村振兴主题,以旬阳城镇发展为依托,展现陕南农村的美好生活;新创作的大戏《镜湖村扶贫记》《老树新花》《最后的守望者》和脱贫攻坚主题小戏小品在安康巡演……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一批具有安康文化标识、体现脱贫攻坚主题的文艺作品涌现,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流传推广,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发展正能量。

  建设新民风

  激发内生动力

  走进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年轻演员正在舞台上排练,为新一轮的文化下乡惠民演出做准备。记者注意到,除了《二进宫》《五女拜寿》等传统剧目外,还有一些新元素融入新剧目中。

  “作为陕西传统地方剧种,对于汉调二黄的剧目内容和表演形式,我们一直在改编创新,既能保持传统戏剧的韵味,又能切合实际,体现时代特点。结合安康市新民风建设,剧团积极编排了《断根》《忍无可忍》等新节目。”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工作人员张浩说。

  《断根》讲述了贫困群众从不愿脱贫转变为争相创业,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彻底断了思想穷根的故事。戏中加入花鼓调和汉调二黄,表演形式丰富,唱词贴近生活。

  “观众看得特别投入,跟着剧情一起生气一起笑。看完后,观众都说不敢像戏中角色那样光享好处不干活,要靠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在张浩看来,随着文化下乡,“诚孝俭勤和”五字与精彩节目一同在群众心中打下了烙印。

  截至目前,安康市开展“全民共建新民风·精神脱贫奔小康”文化扶贫演出活动2900余场次,持续推进“文化小康行动”文化志愿服务项目,智志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如今,群众脱贫的干劲足了,孝老敬亲的人多了,人情风少了,新民风建设引领了新的社会风气。

  安康市新民风建设于2017年正式启动。针对脱贫工作中部分贫困群众依赖思想严重、脱贫主动性不强等问题,安康把新民风建设作为扶贫扶志的主要抓手,全面掀起“诚孝俭勤和”五字新民风建设热潮,通过道德评议、移风易俗、文化传播、文明创建等活动,探索“弘扬新民风,扶贫先扶志”的精神扶贫路子。

  “扶贫扶志就是要防止贫困文化滋生蔓延。我们对勤劳致富、身残志坚等正面典型,通过善行义举榜、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褒奖颂扬;对好逸恶劳、等靠要的人开展帮教转化,鼓励他们改变积习顽症。”安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罗雪剑介绍。

  随着“红黑榜”“爱心超市”“道德银行”的兴起,安康市民风办整理50个百字“小故事”,推出了《我们的新民风》电子书;汉滨区将“新民风训言”印制成27万幅年画,免费赠送群众;白河县创作的“新民风七字歌”等朗朗上口、广为流传。安康市各县区通过“扶贫扶志”宣讲村村行活动,以民歌、儿歌、花鼓、快板、小品等形式,让新民风建设家喻户晓、入脑入心,让自立自强、向上向善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

  彰显新气象

  向美好生活奋进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为生活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把文化扶贫的举措贯穿到脱贫攻坚工作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底气。

  随着文艺下乡和新民风建设,文化成风化人作用突显。与2017年相比,安康市农村摆酒席减少了三分之二,人情份子钱下降了七成,红白喜事费用节约3000余万元。通过道德评议先后帮教转化“等靠要、争访闹”后进典型4422人,1762户群众主动申请退出贫困户。全市6人荣登“中国好人榜”,2个家庭荣获全国“五好家庭”,2个家庭荣获全国“最美家庭”。

  新民风不仅为安康脱贫攻坚提供了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而且有效改善了营商环境,安康成为陕西省唯一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2018—2019年度企业债券“直通车”激励的市。民风好则环境好,环境好则发展快。安康市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58.17万人减少至目前的26.9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3个百分点,连续两年获评陕西省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优秀单位。

  可以说,安康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成绩离不开文化之功。行百里者半九十,处在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安康仍需文化助力。

  “脱贫攻坚是一场持久战,考验着所有人,需要我们以文化建设激发出强劲的内生动力。”罗雪剑说,“接下来,我们将发动文艺工作者不断深入脱贫攻坚现场,多创作展现脱贫攻坚风貌的文艺作品,持续推进新民风建设,注重志智双扶,让好风气入其心、成其规、约其行。

  听,清亮悠扬的歌声再次唱响,唱出了安康人的奋斗劲头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看,新生活的曙光从山间升起,安康人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大步迈向幸福。(记者杨琳)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