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中的无悔知青路:去延安下乡可是件时髦事
在奔赴延安下乡之前,姚丹和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
对于北京知青而言,去延安下乡可是一件时髦的事情。图为姚丹(左一)和同学在宝塔山前合影。
每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故事。成长于红旗下的第一代人,最难忘的,莫过于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岁月。这样的经历,让他们不得不在人生的黄金时期,便开始了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煎熬。
有人熬过去了,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有人没熬过去,后来被时代的大潮淹没……如今他们老了,到了回忆过去的年龄,对于那段岁月,他们会抱怨,会遗憾,当然更多的是难忘和自豪。
五四青年节前夕,西部网记者走访了多位知青,一边翻看着泛黄的老照片,一边听他们讲述那段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作者:敬泽昊 彭芬
1969年1月,16岁的北京女孩姚丹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出发前,全班女生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包括这些女孩在内,上个世纪60年代末,近三万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据不完全统计,最终有近200人留在了陕西。
“在那个年代,去延安是件很时髦的事”
在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从北京到延安,姚丹和同学们用了四天的时间——从北京坐火车到西安,再转乘到铜川的火车,最后换乘卡车才颠簸到延安。“路途太远腿都坐木了,下车连路都不会走了。”姚丹说。
在路上,姚丹迎来了自己的生日,“离开北京的时候16岁,踏上黄土地时已经17岁了。”
下乡的北京知青有的去了黑龙江、内蒙,有的去了山西、云南,而姚丹他们之所以选择前往延安,则是出于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在那个年代,去延安是件很时髦的事”。
1月的黄土高坡天气寒冷,下着雪的山路十分湿滑,好不容易到了公社,知青们都快冻僵了,却还要步行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老乡走在我们的前面,用山里人特有的背绳把沉重的木箱背在双肩。狭窄的羊肠路上无处停歇,只能这样负重挪步向前。雪天进山对我们简直就是灾难,陕北老乡却如履平川。”回忆起当年进山的情景,姚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