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穷之书:《忧郁的热带》

05.12.2014  10:59

  一个人的心灵要如何强悍巨大,才能够完成这样的一本书,一本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探险、宗教、考古乃至哲学,以及表面虽是深思熟虑的人类学家,但内在终极核心却根本是个浪漫诗人的书?

  在《忧郁的热带》中,航行的场景或许不多,但我总以为它是书写史上的哥伦布、麦哲伦、郑和,它带领我们航向人类的已知和未知,并且领悟到身为一个人置身在宇宙的长河之中,又是多么的无力与渺小。

  我还喜欢不断穿梭在字里行间的自我反省批判:“我都只能是失败者,而且败得很惨,比表面上看起来还惨。”“我受一种双重的病态所困扰:我所看得到的一切都令我大起反感,同时我又一直不停的责怪自己没有看到那么多我应该看得见的现象。

  处在过去与现实,表相与真相,真实与谎言的夹缝之中,利瓦伊•施特劳斯时而像是一个理性深思的知识分子,但在绝大多数时刻,他却更像是一个沮丧又暴怒,深陷在自我怀疑之中的疯子。

  当利瓦伊史陀在马格洛索西的高原丛林荒野旅行时,同行人皆受流行疫病和饥饿侵袭,一一在他眼睁睁的注视底下走向死亡,而此刻如幽灵般缠绕他脑海不去的,竟是肖邦作品第十号钢琴练习曲,于是他蹲坐在酷热无比蚊帐覆盖的吊床上,奋笔直书整整六天,写下了剧本《奥古斯都封神记》。而我以为,再也没有比这更疯狂又更严肃的一刻了,就在文明与野蛮之间,镜面相对,竟诞生出一股相互毁灭扭曲的张力。

  而这些都得要读者经过不断地反复阅读,甚至亲自感同身受,才能够知道《忧郁的热带》那种神秘的魅力,究竟是来自于哪里?而我对这本书也始终没有失去耐性,甚至越来越从中读出不一样的世界来,仿佛它是一本波赫士所言的无穷之书。书中描述的那些天真烂漫的部落人,以及图片之中他们徜徉在泥土地上,摊开四肢慵懒愉快的模样,也始终成为我观察文明世界的对照坐标。

  全书最后一章对于伊斯兰教和佛教的剖析,以及文明正在步上惰性的“减熵”过程,以及史陀慧眼点出,人类学其实可以更名为“熵类学”等等观点,如今读来,更令人不免讶异利瓦伊 •施特劳斯过人的慧眼,彷佛早就预见人类世界今日的困局。

  故当我每一次旅行回来,必定会打开《忧郁的热带》,重新温习身为一个旅行者的无知与困惑,以及偏偏非得要旅行不可的矛盾热情。而每一次,我也都觉得自己似乎又多读懂了一些,这本书因此被我翻得烂熟,书页上密密麻麻布满了作注的红线和笔记。对我而言,它其实更像是一首诗,一首漫长的史诗,或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充满了密码与符咒的字典。(摘编自台湾联合报 作者:郝誉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