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制售绣花枕头 接济儿女享受快乐
七八十岁了,还自制手工、拿着小零碎在人流量集中的地方来卖,天天出摊虽然辛苦,但享受的是一种快乐,也为了接济儿孙。昨天上午,在 西安 钟鼓楼广场上,卖鞋垫的72岁老人白芳丽、边制作边销售绣花枕头的65岁大叔张德武、从乡下买来葫芦转手售卖的79岁老太太卫菁,先后道出了年老闲不住的心里话。
老两口摆摊卖鞋垫“消磨时间”
昨日上午,记者来到钟鼓楼南侧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路边道沿上,面前的一张塑料布上摆着自己加工的鞋垫,手套,旁边还摆着十几枚小挂件。老人名叫白芳丽,今年72岁,老家在杨凌,儿子和女儿都在外地工作,她和老伴待在家里没事干,就做了些鞋垫拿到西安来“消磨时间”。老人说,“孩子们小的时候,我们老两口整天操持着家里的事情,孩子们长大后都一个个‘飞出窝窝’了,一年半载,连个面都见不上。年龄大了,待在家里急得慌,天冷的时候专门做鞋垫,暖和了就拿出来卖,挣几个小钱,有个头疼脑热花起来就方便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干,你指望谁整天来照顾你?还得靠自己。”
男子做针线活供出四个大学生
在老人摊点的北边,一名男子正低着头坐在摆满草鞋和绣花枕头、绣花裹肚的摊点后面做针线,旁边围站着七八名游客在看新鲜。“你这手还巧的很,一个爷们还会做针线活?”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男子说。该男子说,“谁说针线活只能让女人做?我都做了十几年了。我3个女儿,2个儿子,做针线活供养出了4个大学生,现在都成家过小日子去了。”
对方告诉记者,他叫张德武,今年才65岁,别人从相貌上看他,都说他70多岁了。“负担重,供养5个娃真的把劲费咋咧。我家在武功农村,靠种地能吃饱肚子,可娃们的学费从哪里来呀?我母亲手巧,做了一辈子针线活,我老婆子多少也继承了一些。17年前,我把庄家安顿好了就打着卖草鞋,学习绣花,做裹肚、做小娃们用的绣花枕头,积攒的多了,就背着到宝鸡、咸阳街头去卖,卖完了回来再做。弄的时间长了,就把这当做家里经济收入的主业了。”
张德武说,现在孩子们都成家了,可都才工作时间不长,住到城里头,没房子不行,他和老伴都还不算老,多少挣点钱,就接济一下孩子们,自己也图个快乐。老人抖动着手里的绣花枕头说,“枕头皮子都是老婆子做的,我干的是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枕头瓤子装进去,再把口缝好。在外边摆摊子,不停地有人买东西,没法绣花。”
79岁老太太摆摊为散心
来到鼓楼北侧,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正在向游客们销售葫芦。老人说,葫芦是今年采摘的,前几天从长安买回来的,一个5块钱。旁边刻有图案的葫芦是从城隍庙批发的,她就转手挣个差价,年龄大了,全当出来岔心慌呢。老人名叫卫菁,今年79岁,家就住在回民坊上。老伴9年前去世后,她一个人生活,三个孩子都不让她出来摆摊子,可一个人待在家里闷得慌。她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在附近转转,顺便买点早点,回家吃完早饭,推着小车子出来卖葫芦,下午3点左右回家,睡到6点多起来做点晚饭,吃完后看会电视就早早睡了,天天如此。老人说,“我一个月的退休工资1000多元,一个人吃不完,摆个小地摊主要是散心呢。挣上几个零钱,孙娃子们回来了就给买小东西呢。我天天出来看看人,和大家说说话,图的是个快乐。明年就80岁了,不敢再摆地摊了,万一摔上一跤把哪里磕碰了,又得受罪。”
本报记者 赵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