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邑脱贫一线的故事 | “摘帽了,也决不能歇脚”
记者用无人机拍摄的旬邑县县城全景(六月二十九日拍摄)。记者刘强摄
记者谭磊
7月的旬邑,骄阳似火。在连绵的塬峁上,成片的苹果、玉米长势喜人。散布于镇村之间的现代化大棚、社区工厂,更让这片绿色的大地处处透着勃勃生机。
从2014年到2018年,咸阳市旬邑县贫困发生率由28.8%降至0.89%。伴随着摘帽的喜悦,如何做到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这成为旬邑县扶贫努力的新方向。
做强做实到户产业
“我们想以‘企业带动’,实现产业的‘百花齐放’。”7月24日,在湫坡头镇散集村双矮苹果标准化示范园,镇党委书记梁伟群说。
湫坡头镇人均耕地较少,农民种一茬玉米的纯收入仅为每亩600多元。2019年年初,镇上通过土地流转,和投资商共同建起300亩双矮苹果标准化示范园,这成为全镇撬动种植业多元化发展的新杠杆。
“种植双矮苹果前期投入大,但效益好。一斤秦冠、富士只能卖几块钱,瑞雪、瑞阳能卖十几块钱。”梁伟群说。
为了延长产业链,湫坡头镇去年拉来投资商建了两个干果包装社区工厂,还计划建冷库吸引物流企业,方便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梁伟群告诉记者:“全镇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21户,已经脱贫1318户,今年还要脱贫11户23人,对于剩余贫困户将会实施产业带动和兜底保障。发展多种产业,一方面是继续提升农民收入,一方面是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富了,才能搞好公益事业。”
湫坡头镇是旬邑县在产业领域全面落实“后扶贫时期”巩固提升工作的缩影。
据旬邑县县长王旭介绍,全县正在结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推广大田托管、“企业+村镇工厂”“党支部+脱贫能人+贫困户”模式,做强做实“一大一小、一长一短”到户产业。
强化“四帮一”让群众无忧
7月25日一大早,阳光洒在底庙镇店子河村刘志林家干净整洁的小院里。搬出旧窑洞,住进两间新房,每天捯饬小菜园……68岁的他现在的生活温馨极了。
两三年前,刘志林还是贫困户中的“钉子户”。由于接连遭受亲人离世、儿子离婚等打击,他一度生活消极。
“他天天睡床上不起来,门前草有三尺高,垃圾堆了小半个院子。身边3个孙女的衣服脏烂了也不给洗换。”村里老党员万应真说。
为了帮扶这个“钉子户”,帮扶干部丁峰、镇村干部刘小军和万应真一起想办法。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如今的刘志林不仅脱了贫,精神状态和生活状态也有了很大改观。
“我们现在主要是做他小儿子的思想工作,要让他照顾老人和孩子。”丁峰说。
这就是旬邑县为深化扶志扶智工作而实施“四帮一”精准帮扶的生动实践。“四”分别对应帮扶干部、镇村干部、道德模范和致富能手。“四帮一”因户施策,由于刘志林的主要问题不是发展生产,他的“四帮一”小组里就没有致富能手。值得一提的是,全县“摘帽”后,“四帮一”措施还会继续加强。
除了“四帮一”,旬邑县从今年3月开始推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一持续5年的活动是该县实施的三年全民教育行动的延续和具体实践。据了解,“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不下指标,但全县动员,人人参与,家家创建。该县将把这一活动作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以及构建良好家风、村风、民风的有力抓手,巩固脱贫成效、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重用一线干部树导向
“机关干部都争当第一书记。县直单位都把自己的好苗子往驻村工作队派。”县扶贫开发局局长燕志敏说。这种良好氛围,得益于旬邑县实打实地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
2017年4月,旬邑县中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党工委干部井斌担任散集村扶贫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他与村两委班子共同探索脱贫致富路子,帮助贫困户种植秋葵、发展电商,被人称为“秋葵书记”。
2018年,井斌被提拔为县市场监管局电商办主任。他说:“得知这个消息,感觉心里很暖。”据了解,自2017年以来,旬邑对符合任职条件、受省市县三级党委表彰的优秀第一书记和最美扶贫干部全部提拔重用,共提拔使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40名。
井斌被提拔后,散集村党支部书记王益勤担心起来:他会不会离开散集村?“摘帽”了,帮扶干部会不会松劲儿?
随着井斌继续留在散集村,王益勤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县上出台了《贯彻落实“四不摘”十条措施》和《贯彻落实“四不摘”十条措施实施细则》。明确了分工负责机制和主官主责、党政同责的要求,对帮扶部门负责同志每周驻村时间作出了规定,在目标责任考核中突出脱贫攻坚考核的主导地位。
“过去5年,我们累计实现脱贫12798户47080人,虽然摘帽了,但也决不能歇脚。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旬邑县委书记高玉峰说。
编辑:王嘉
版权声明:本网注明来源为“西安网”的文字、视频、图片内容,版权均属本站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本文出处:http://www.xiancity.cn 同时本网转载内容仅为传播资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网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