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珠小珠落玉盘 2016春晚陕西元素异彩纷呈
鞭炮声声辞旧岁,笑语阵阵迎新春。2016年央视春晚除夕之夜如约而至,33个节目涵盖歌舞、戏曲、小品、相声,杂技等多个艺术门类,为观众献上一道文化大餐。其中,陕西元素在本届春晚大放异彩。
关中民俗装点除夕夜 南门瓮城流光溢彩迎猴年
时隔20年,央视春晚再设分会场,西安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和十三朝古都,成为四个分会场中最“出彩”的一个,当晚,南门瓮城火树银花,灿烂如昼,处处洋溢着喜悦祥和的氛围。除了与主会场同步开场、零点报时和“五城同唱一首歌”之外,还上演了鼓乐节目《盛世鼓乐》完美融合陕西特有的社火民俗,来自户县留南鼓舞艺术团、户县陈利鼓舞艺术团、榆林市民间艺术研究院、韩城民间艺术团的上千名演员组成的锣鼓队,与著名舞蹈家黄豆豆一起在现场翻饶击鼓,鼓点如疾风暴雨,龙狮鼓舞将龙的飞舞与狮子的雄强相融相叠,出三秦大地的勃勃生机和恢弘气势。歌曲《丝绸之路》通过歌声,配合实景伴舞,悠远的驼铃声似乎回荡耳边,再现了西安这座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的历史风貌,传递跨越千年的丝路之情。
“华阴老腔”遇上“现代摇滚” 大弦小弦穿越千年谱新曲
本届春晚,华阴老腔作为民族民间艺术表现抢眼,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始质朴、气势豪迈的表现形式震撼人心,再加上与青年歌手谭维维的“谭式摇滚”跨界合作,让这一传承了2000多年,被喻为“中国最早摇滚乐”的传统民间艺术焕发新生。一上台便引得观众一片叫好,只见舞台中央,一群平均年龄68岁的老腔艺人配合着编曲鼓点,用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多种乐器配合演出。整个过程鼓点交叠,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谭维维怒吼出带着撕裂质感的高音点燃气氛,余音缭绕三日而不绝。
老腔发源于华阴市双泉村,西汉时当地的船工拉线时一边喊着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着船帮,如今村子里还在延续这种古老的艺术。歌手谭维维说,正是华阴老腔中的豪迈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这种豪迈和摇滚的精神是不谋而合的。当“华阴老腔”遇上“现代摇滚”,就像左手找到右手,在融合中开掘新的可能。
陕籍艺术家火力全开 贠恩凤王二妮放歌春晚舞台
华阴老腔和民俗社火让人目不暇接。今年,陕籍艺术家同样火力全开,纷纷放歌春晚舞台,除了开场由闫妮、蔡国庆、沙溢等联袂献上的歌舞《春到福来》外,时代楷模、有着“黄土高原上的银铃”美誉的著名歌唱家贠恩凤与陕北歌王王向荣、青年歌手王二妮共同演唱经典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放歌春晚舞台。另一曲《我的祖国》将人们重新带回革命艰苦岁月,一首首经典老歌,一段段峥嵘岁月时刻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聊咋咧”刷屏微信朋友圈 春晚展示独特“陕味文化”
零点钟声敲响,来自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同学在西安分会场用灯笼摆出“福”字造型的照片刷屏朋友圈,网友留言道:“今晚的大西安实在太美!”、“今夜长安城无人入眠。”、“千年古都,西安美美哒,陕西棒棒哒。”今年西安分会场的舞蹈充分取材关中民间艺术——社火,充分调动陕西作为文化历史大省的资源优势,将陕北秧歌、关中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搭配,并适当添加现代舞蹈元素,整个分会场的演出大气厚重,展现陕西作为“一带一路”东方起点的独特地缘优势。同时又灵动十足,陕西独有的民俗为表演增添“一抹亮色”,是陕西递给全国乃至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新浪微博上,关于“华阴老腔”的搜索次数已达5万多次,许多人感叹道:“华阴老腔太震撼!听得我头皮发麻,欲罢不能。”据统计,在整场春晚节目的33个节目中,与陕西有关的节目共有6个,占全部春晚节目的近20%。一位在法国工作的陕西乡党看完之后,激动地留言到:“太棒了!看到西安,看到老腔,缓解了我的乡愁,我为家乡陕西感到骄傲!”(陕西传媒网记者 马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