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实体红包“变形记”:圈子小了,红包薄了,亲情浓了
新华网广州2月22日专电(记者赵东辉 叶前 孙飞)羊年春节,线上全民摇红包、微信红包大“热”,线下传统的走亲戚、同事串门时给孩子、给老人的红包,节日婚庆嫁娶的红包却“冷”了下来。发红包的圈子小了,回归到家人、亲戚之间;红包变薄了,图的是吉利,而不是“礼”;一些地方摸红包、红包折个角便返还的习俗更是将红包彻底变成了“好意头”;难得悠闲的人们也从节日人情往来中“解放”出来了,更多回归家庭,陪伴亲人。这个春节,亲情更浓。
发红包的圈子小了
今年春节,广州某事业单位副处级干部的女儿就收到两个红包:一个来自孩子姥姥,一个是她自己给孩子发的。“朋友、同事之间都不再互相给孩子发红包了。”她说。
像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记者在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新春走基层时发现,政府机关人员,企业老板,白领多反映,春节红包更多的只限在家人、亲戚之间发。
去年春节,孩子收到了2000多元钱红包的广州白领李先生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兄弟姐妹都在老家,孩子的红包都是朋友、同事发的,自己也要给他们的孩子发。
朋友之间帮过忙、办过事的,赶在春节给孩子发个红包很常见。陕西渭南的秦先生去年受朋友请托帮了个忙,今年春节他拒绝了这位朋友给孩子发的千元大红包,“我自己也不给朋友孩子发红包了。”秦先生说。
过去发红包范围之广,安徽一位科级干部深有体会:“往年春节,一些酒桌饭桌上认识的‘兄弟’‘哥儿们’之间,也要互相发”。
春节是中国人婚庆嫁娶的高峰节点。除了给孩子、老人的红包,这种随礼红包也在变化。“以往部分领导干部为子女举办婚礼,一些下属单位同事、管辖范围的企业负责人等知道消息后可能带着红包‘不请自来’,领导对此也不拒绝。”前述这位科级干部说,“但今年,我所知道的就有好几个处级、厅级干部不公开举办子女的婚宴,只是在亲戚范围内宴请几桌。”
红包薄了,变身“意头”
在广东,已婚人士在新年给孩子或未婚人士派发“利是”是传统习俗。与北方的红包最大的不同在于额度小,一块、五块、十块的,图的就是个吉利。
从安徽到深圳工作了7年的80后小仰如今已“入乡随俗”,给亲戚孩子发春节红包也是按广东人的“利是”给,“刚开始,亲戚还觉得我小气,现在都知道这个习俗,也没人说了。其实不是真的在乎红包里有多少钱,是个祝福吉祥的意思”。
有的地方则更纯粹,只求吉利。春节前,参加中学同学婚宴的陈先生,着实被佛山当地的“摸红包”习俗“惊”了一下。应邀参加婚宴的亲朋在门口接待处送上红包,新人甚至都不过手,由新人的父母代为摸一下红包便返还。
佛山市纪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当地顺德、南海几个地方民营经济发达,群众富裕,也很注重诚信和契约精神。一直以来,不管谁家举办婚庆嫁娶、升学宴,红包一律“全额返还”。有的村方式不一样,是将亲朋送的红包折一个角,代表来喝一杯喜酒,再返还。“在当地人眼里,人能来,一起喝杯喜酒,就是情义,比什么都重要。”
“这种往来,其实就是个风气,风气不管好坏,一旦形成了,大家都觉得很正常。”这位负责人说。
红包回归初衷 亲情浓了
伴随着红包圈子变小、数额变少,红包逐渐回归初衷:其代表、传递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更加浓烈。
以前在广州,年前上班最后一天领导和老板给职工发一封“关门红包”、年后上班第一天发“开门红包”,已成惯例。而且职工已习惯将此作为“福利”互相攀比。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的小胡告诉记者,原来仅开门红包就达1688元之多,今年全部取消了。
记者走访了解到,无论机关事业单位还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开门、关门红包都不见了。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了孩子。之前小伙伴们互相攀比收到了多少红包。现在只有家人、亲戚之间发,也就没有了多少差距可比。
这个春节,对于在深圳做生意10多年的江明来说格外“清闲”。他告诉记者,以前大年初一就忙着去有关部门、合作企业、客户家里串门,给他们的孩子、老人发红包、送点礼品,借此维系“感情”。今年老早大家就都讲明了——“互免”。从年三十到初三,他一直在家,看电影、喝茶、打牌。
节日身体得到了休息,心理也轻松了不少。“过年期间大家攀比得少了,红包的厚薄也没有多少人在意,亲朋之间聊天、打牌、看春晚,其乐融融。”安徽合肥市民小张说,“以前可能会讲究排场,过节最后成了‘过劫’,七天下来,身心俱疲。”
民俗专家叶春生说,红包虽是实物,但从感情、亲情角度来讲,却是“虚”的“配角”,问候、陪伴等感情交流,才应当是春节的“主角”。